荀子
作者: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有《荀子》。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对比。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和社会秩序,认为礼的重要性,并主张“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他反对迷信,倡导人定胜天的重要性。此外,荀子的思想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著名弟子包括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荀子的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
目录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恶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成相篇第二十五
赋篇第二十六
大略篇第二十七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十一
尧问篇第三十二
荀子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施护等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文献,属于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该经文主要讲述了白衣婆罗门与金幢婆罗门之间的因缘故事,探讨了因果法则、慈悲心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智慧和行善来解脱于生死轮回。书中不仅蕴含深刻的哲理,还展现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如慈悲、智慧与和谐。作为修行者的启示,《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引导信众理解人生的真实本质,激发他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悟。对于研究佛教思想和文化的人而言,它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长短经
赵蕤
《长短经(反经)》是唐代学者赵蕤所著的国学经典,旨在探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书中引用孔子的思想,强调技艺与德行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变化对礼法的影响。赵蕤指出,因应时代的特色,治理理念与法律应有所差异,以应对社会的弊端。通过分析历史上的不同治国策略,书籍反映了忠诚与权力的复杂关系,提出了针对时政的深刻见解,是对传统思想的重要阐释与延续。其内容推动了对历史与道德的反思,是国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公孙龙子
公孙龙
《公孙龙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公孙龙的哲学著作,现存六篇。书中探讨了名与实、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等核心问题,其中以《白马论》和《坚白论》最具影响力,提出了“白马非马”的重要命题。其余篇幅包括《指物论》、《通变论》和《名实论》,揭示了事物名称与本质的关系、运动的变化等哲学思辨。这部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多位学者如谢希深和陈澧对其进行了注释,有助于理解公孙龙的思想精髓。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不空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主要探讨菩萨的智慧与慈悲。经文中,虚空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深入探讨了如何修行和解脱,强调了空性、无我与广大慈悲的重要性。经典内容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智慧指引,也为信仰者提供了心灵的安慰与启迪。通过对大乘佛教理念的诠释,该经文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菩萨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悟,是深入理解大乘佛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大方等无想经
昙无谶
《大方等无想经》是汉传佛教大乘经典之一,属于般若舍利的重要经典。其核心思想探讨了无我、无相、无作的哲理,强调超越形象和概念的真实智慧。经文通过对因缘、空性及菩萨道的深入剖析,指引修行者放下执念,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这部经文不仅是佛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信众提供了慈悲与智慧的实践指南,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弘扬无私的爱与关怀,是理解大乘佛教思想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