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波洞中记
作者:
佚名
《月波洞中记》是宋代学者郑樵创作的一卷文献,收录于《通志·艺文略》。该书记述了老君在太白山月波洞的九篇文章,涵盖了相术相关内容。晁公武在《读书志》中也有提及,声称其源自唐代任逍遥在月波洞石壁上所见。该书在后世术家中鲜有引用,仅在《永乐大典》中存留一些信息。文中探讨的相法较为精细,且包含了古老的仙术理念。虽然篇名众多,但普遍学者认定原本仅为一卷,后来的附录尚未考证其真实性。
目录
原序
原序
卷上
仙济
九天玄微
冥度
灵岳
幽隐
河岳
心隐
贯德
玉枕
耳限十五年
额限十年
眉限四年
眼限六年
鼻限十年
上下唇二十年
颏限五年
卷下
论八限
下唇颏为末限
相耳
相额
相眉
相印堂
相鼻
相山根
相人中
五岳九州
人体论
相脐
相形体
相声
论神
断及第
断富贵
凶暴五章
恶死五章
疾病五章
夭折五章
佚名的其他作品
古籍
诗词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佚名
《得道梯橙锡杖经》是一本古老的佛教经典,内容由释迦牟尼佛向比丘们传授的关于持锡杖的教义。锡杖象征智慧与德行,三世诸佛皆在修行中使用。经文阐释了持锡杖的多重意义,强调依靠其智慧和德行,可以超脱烦恼、获得解脱。持锡杖的威仪法涉及多项细节,指导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锡杖,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部经典不仅是修行的指引,更是对无常与慈悲的深刻反思。
诗经
佚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11篇诗歌。作为儒家经典,被尊称为《诗经》,书中诗篇虽多作者已无考证,但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民俗及文化。其内容分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形式以赋、比、兴为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及政治。孔子赞誉其为教化的工具,强调了诗歌在修身齐家治国中的重要意义。《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禅要经
佚名
《禅要经》是一本探讨修行与内观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深刻的智慧引导修行者关注身心的本质。书中提到,修行者应当除去六欲,认识到身体的不净,透视生死轮回的苦痛,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通过观察自身的“死尸”状态及其臭恶,修行者能生起厌离之心,趋向解脱。作者强调反思与自省的重要性,劝导人们远离贪欲,珍视修道的机会。此书不仅具启发性,更是修心经历的重要指南,鼓励人们以智慧和勇气面对生命的无常。
三十六计
佚名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经典之一,包含三十六个策略,起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时期。它汇集了古代军事思想与斗争经验,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书中的“计”依《易经》推演,贯穿了对立的哲理,强调灵活应对的智慧。《三十六计》不仅在战争中具有指导意义,也在生活和商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典故。通过这些经典计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智与策略的重要性。
海公大红袍传
佚名
《海公大红袍传》是明清公案小说的经典,生动描绘了清官海瑞公正审案的故事。作品基于民间轶事,通过“好事者以耳目所睹记”的叙述方式反映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然而,小说中案件与历史记载差异显著,并不适合作为研究海瑞的史料。相反,它通过虚构情节传递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唤起对清官理想的共鸣,反思与期盼明清时代的政治风气。
查看全部
猜你喜欢
宋史
脱脱
《宋史》是元代修撰的二十四史之一,编纂周期为1343年至1345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负责。该书共496卷,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史书之一,详细记载了北宋和南宋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丰富的列传和志,整书反映了宋代的道德与理学思想,同时也批评了当时的变法派。虽存在着资料失误与文体不统一,但《宋史》以其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评价在后世仍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清史稿
赵尔巽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辛亥革命后编纂的清朝历史正史,历时十余年,由赵尔巽主编,并参与约100位学者。1928年出版时,该书已成为未定本,因其对清朝的赞美与对辛亥革命的贬低而成为禁书。《清史稿》资料丰富,尽管因清朝遗老的立场引发争议,仍被学者视作“二十五史”之一。与此同时,国共内战后,台湾政府也编修了《新清史》,并在2002年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清史》的新编纂计划。此书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视角。
孙子兵法
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实践的重要著作,作者春秋时期的孙武,书中论述战争策略和军事原则,历经2500年仍被视为经典。全书约6000字,共13篇,以“孙子曰”开篇,内容涵盖战前准备、军队布署及敌情研究等,逻辑严谨,文字简练,具备深邃的军事思想。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军事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全球军事史产生深远影响,多次被翻译,引发广泛研究与讨论。
史通通释
刘知几
《史通》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中国最早史学理论著作,分内外篇共20卷,奠定了后世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史通学的形成。该书强调了史学家的“三长”素质,其影响深远。后人对《史通》的注释颇丰,其中清代浦起龙的《史通通释》尤为突显,吸收了众多前人的校释成果,并加入独特见解,增添了学术和实用价值。新出版的《史通通释》还附有《史通补释》和《史通增释》,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参考资料。
中庸集注
朱熹
《中庸集注》是朱熹对《中庸》一文的权威注释,其源出于《小戴礼记》,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朱熹的《四书集注》则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奠定了四书的经典地位。在学术上,朱熹曾对《大学》进行改编,提供了对“格物致知”的独特见解。朱熹生活于南宋,虽任职时间短暂,却在福建讲学终身,他的理学思想影响深远,成为后期儒学的主流。其重要著作广泛流传,后人对其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