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与经学经典,共六十卷,最初由左丘明撰写。书中包含了对春秋时期的详细记载和深刻议论,是儒家经典《春秋》的重要传承之一。晋代的杜预对其进行了详尽注释,而唐代的孔颖达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疏解与汇编。该书总结了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研究《春秋》奠定了基础,并且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杜预的注释与孔颖达的疏解,成为《左传》学术的重要里程碑,使其流传至今。

目录

卷一(春秋序)卷二(隐元年,尽二年)卷三(隐三年,尽五年)卷四(隐六年,尽十一年)卷五(桓元年,尽二年)卷六(桓三年,尽六年)卷七(桓七年,尽十八年)卷八(庄元年,尽十年)卷九(庄十一年,尽二十二年)卷十(庄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卷十一(闵元年,尽二年)卷十二(僖元年,尽五年)卷十三(僖六年,尽十四年)卷十四(僖十五年,尽二十一年)卷十五(僖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卷十六(僖二十五年,尽二十八年)卷十七(僖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卷十八(文元年,尽四年)卷十九上(文五年,尽十年)卷十九下(文十一年,尽十五年)卷二十(文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二十一(宣元年,尽四年)卷二十二(宣公五年,尽十一年)卷二十三(宣十二年)卷二十四(宣十三年至十八年)卷二十五(成元年,至二年)卷二十六(成三年,尽十年)卷二十七(成十一年,尽十五年)卷二十八(成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二十九(襄元年,尽四年)卷三十(襄五年,尽九年)卷三十一(襄十年,尽十二年。)卷三十二(襄十三年,尽十五年)卷三十三(襄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三十四(襄十九年,尽二十一年)卷三十五(襄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卷三十六(襄二十五年,尽二十五年)卷三十七(襄二十六年,尽二十六年)卷三十八(起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卷三十九(起二十九年,尽二十九年)卷四十(襄三十年,尽三十一年)卷四十一(起元年,尽元年)卷四十二(昭二年,尽四年)卷四十三(昭五年,尽六年)卷四十四(昭七年,尽八年)卷四十五(昭九年,尽十二年)卷四十六(昭十三年)卷四十七(昭十四年,尽十六年)卷四十八(昭十七年,尽十九年)卷四十九(昭公二十年)卷五十(昭二十一年,尽二十三年)卷五十一(昭二十四年,尽二十五年)卷五十二(昭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卷五十四(定元年,尽四年)卷五十五(定五年,尽九年)卷五十六(定公十年,尽十五年)卷五十七(哀元年,尽五年)卷五十八(哀公六年,尽十一年)卷五十九(哀十二年,尽十五年)卷六十(哀十六年,尽二十七年)

杜预,孔颖达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大集法门经
施护
《大集法门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著作,属于大乘佛教的经文之一。该经文深入探讨了佛法的核心思想,阐述了众生的苦难与解脱之道,强调了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故事,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宁静。经典中还蕴含了丰富的修行方法,适合不同层次的信徒阅读与修习。作为修行者的重要指南,《大集法门经》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信仰,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融洽。
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法护
《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主要阐述了菩萨的智慧和慈悲。经文以菩萨与佛陀之间的问答形式,深入探讨了众生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障碍,并提供了有效的修行方法。该经强调了心灵的清净与觉悟,指导修行者如何超越烦恼、解除困惑,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对于追求精神成长与解脱的信徒而言,这部经典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到清晰的方向。
熊龙峰四种小说
熊龙峰
《熊龙峰四种小说》是当代小说家熊龙峰的杰出作品合集,涵盖了四种不同题材的小说,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叙事风格与深刻的人性探讨。每一部小说都在探索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涉及亲情、爱情与友情的纠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熊龙峰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塑造了鲜活的角色,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深意。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这部作品都将带来一场心灵的旅行,令人深思与共鸣。
浮生六记
沈复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通过讲述与妻子陈芸的平凡生活和游历经历,展现了他们对艺术和简单生活的追求。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桎梏和贫困的现实,这对夫妇的理想最终破灭。作品分为四卷,后虽有缺失,但仍通过专家考证和不同版本的发行,使得其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1936年,作家林语堂翻译了该作品,赋予其新的生命与广泛传播。整体而言,《浮生六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画卷,寓意深远。
春秋谷梁传注疏
范宁,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注疏》是清代阐释《谷梁传》的重要著作,基于前人研究,系统补充了注释与解读,内容翔实,是研究《春秋》与《谷梁传》的必读资料。虽成书于汉代,但在学术地位上长期落后于《左传》和《公羊传》。其作者范宁与后期整理的杨士勋均为重要学者,贡献了深厚的学术价值。范注作为最早的注解之一,标志着谷梁学的研究高峰,而杨疏则进一步推动了其发展,二者在中古之前对《谷梁传》研究的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