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与经学经典,共六十卷,最初由左丘明撰写。书中包含了对春秋时期的详细记载和深刻议论,是儒家经典《春秋》的重要传承之一。晋代的杜预对其进行了详尽注释,而唐代的孔颖达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疏解与汇编。该书总结了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研究《春秋》奠定了基础,并且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杜预的注释与孔颖达的疏解,成为《左传》学术的重要里程碑,使其流传至今。

目录

卷一(春秋序)卷二(隐元年,尽二年)卷三(隐三年,尽五年)卷四(隐六年,尽十一年)卷五(桓元年,尽二年)卷六(桓三年,尽六年)卷七(桓七年,尽十八年)卷八(庄元年,尽十年)卷九(庄十一年,尽二十二年)卷十(庄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卷十一(闵元年,尽二年)卷十二(僖元年,尽五年)卷十三(僖六年,尽十四年)卷十四(僖十五年,尽二十一年)卷十五(僖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卷十六(僖二十五年,尽二十八年)卷十七(僖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卷十八(文元年,尽四年)卷十九上(文五年,尽十年)卷十九下(文十一年,尽十五年)卷二十(文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二十一(宣元年,尽四年)卷二十二(宣公五年,尽十一年)卷二十三(宣十二年)卷二十四(宣十三年至十八年)卷二十五(成元年,至二年)卷二十六(成三年,尽十年)卷二十七(成十一年,尽十五年)卷二十八(成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二十九(襄元年,尽四年)卷三十(襄五年,尽九年)卷三十一(襄十年,尽十二年。)卷三十二(襄十三年,尽十五年)卷三十三(襄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三十四(襄十九年,尽二十一年)卷三十五(襄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卷三十六(襄二十五年,尽二十五年)卷三十七(襄二十六年,尽二十六年)卷三十八(起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卷三十九(起二十九年,尽二十九年)卷四十(襄三十年,尽三十一年)卷四十一(起元年,尽元年)卷四十二(昭二年,尽四年)卷四十三(昭五年,尽六年)卷四十四(昭七年,尽八年)卷四十五(昭九年,尽十二年)卷四十六(昭十三年)卷四十七(昭十四年,尽十六年)卷四十八(昭十七年,尽十九年)卷四十九(昭公二十年)卷五十(昭二十一年,尽二十三年)卷五十一(昭二十四年,尽二十五年)卷五十二(昭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卷五十四(定元年,尽四年)卷五十五(定五年,尽九年)卷五十六(定公十年,尽十五年)卷五十七(哀元年,尽五年)卷五十八(哀公六年,尽十一年)卷五十九(哀十二年,尽十五年)卷六十(哀十六年,尽二十七年)

杜预,孔颖达的其他作品

作者没有其他作品

猜你喜欢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法贤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般若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经文主要阐述了智慧的本质与意义,强调“空”的思想,以及通过智慧获得解脱的途径。文本通过佛母的慈悲与智慧,将深奥的哲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启发人们内观自性,超越烦恼。经文不仅是修行者的指引,也为广大信众提供了灵性启迪与内心安宁的宝贵智慧。其深远的思想影响了佛教的发展及其在东亚的传播。
论语
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政治。《论语》涵盖政治、教育、哲学等多个领域,共20篇、492章,内容丰富。虽然南宋朱熹将其与其他经典合称为“四书”,但其编纂历史复杂,历经多次校订和解读,现代版本与孔子时代相比已无据可考,依然是研究原始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穆天子传
佚名
《穆天子传》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周穆王的西巡活动。这部六卷的著作出土于西晋的汲冢,内容涵盖穆王自宗周出发,经过黄河、太行、雁门等地,前往西王母之国的壮丽旅程,长达三万五千里。书中详细描绘了穆王在位期间的南征北战,以及他与西王母的交流和对美人盛姬的深情。被誉为我国最早的旅行活动记录,《穆天子传》在古代文化交流研究中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史
脱脱
《宋史》是元代修撰的二十四史之一,编纂周期为1343年至1345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负责。该书共496卷,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史书之一,详细记载了北宋和南宋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丰富的列传和志,整书反映了宋代的道德与理学思想,同时也批评了当时的变法派。虽存在着资料失误与文体不统一,但《宋史》以其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评价在后世仍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孔子家语
孔子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行的古代著作,内容从汉代早期逐步编纂而成,共二十七卷,现存十卷。该书在学术界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认为是伪作,尤其是王肃的整理形成了重要质疑。然而,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其价值与《论语》相当。随着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与《家语》相关的汉代文献,进一步证实了其历史地位。尽管存在争议,《孔子家语》仍被视为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