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
上一章

列传第十四

耶律沙耶律抹只萧干侄讨古耶律善补耶律海里耶律沙,字安隐。其先尝相遥辇氏。应历间,累官南府宰相。景宗即位,总领南面边事。保宁间,宋攻河东,沙将兵救之,有功,加守太保。

乾亨初,宋复北侵,沙将兵由间道至白马岭,阻大涧遇敌。

沙与诸将欲待后军至而战,冀王敌烈、监军耶律抹只等以为急击之便,沙不能夺。敌烈等以先锋渡涧,未半,为宋人所击,兵溃。敌烈及其子蛙哥、沙之子德里、令稳都敏、详稳唐筈等五将俱没。会北院大王耶律斜轸兵至,万矢俱发,敌军始退。

沙将趋太原,会汉驸马都尉卢俊来奔,言太原已陷,遂勒兵还。宋乘锐侵燕,沙与战于高梁河,稍却;遇耶律休哥及斜轸等邀击,败宋军。宋主宵遁,至涿州,徽服乘驴车,间道而走。上以功释前过。

是年,复从韩匡嗣伐宋,败绩,帝欲诛之,以皇后营救得免。睿智皇后称制,召赐几杖,以优其老。复从伐宋,败刘廷让、李敬源之军,赐赍优渥。统和六年卒。

耶律抹只,字留隐,仲父隋国王之后。初以皇族入侍。景宗即位,为林牙,以干给称。保宁间,迁枢密副使。

乾亨元年春,宋攻河东,商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将兵往援,抹只监其军。及白马岭败,仅以身免。宋乘锐攻燕,将奚兵翊休哥击败之。上以功释前过。是年冬,从都统韩匡嗣伐宋,战于满城,为宋将所给,诸军奔溃;独抹只部伍不乱,徐整破鼓而归。玺书褒谕,改南海军节度使。乾亨二年,拜枢密副使。

统和初,为东京留守。宋将曹彬、米信等侵边,抹只引兵至南京,先缮守御备。及车驾临幸,抹只与耶律休哥逆战于涿之东,克之,迁开远军节度使。

故事,州民岁输税,斗粟折钱五,抹只表请折钱六,部民便之。统和末卒。

萧干,小字项烈,字婆典,北府宰相敌鲁之子。性质直。

初,察割之乱,其党胡古只与干善,使人召之。干曰:“吾岂能从逆臣!”缚其人送寿安王。贼平,上嘉其忠,拜群牧都林牙。复以伐乌古功,迁北府宰相,改突吕不部节度使。

乾亨初,宋伐河东,乘胜侵燕,诏干拒之,战于高梁河。

耶律沙退走,干与耶律休哥等并力战败之,上手敕慰劳。自是每征伐必参决军事。加政事令。二年,宋兵围瓦桥,夜袭我营,干及耶律匀骨战却之。

时皇后以父呼干。及后为皇太后称制,干数条奏便宜,多见听用。统和四年卒。侄讨古。

讨古,字括宁,性忠简。

应历初,始入侍。会冀王敌烈、宣徽使海思谋反,讨古与耶律阿列密告于上,上嘉其忠,诏尚朴谨公主。保宁末,为南京统军使。

乾亨初,宋侵燕,讨古与北院大王奚底拒之,不克,军溃。

讨古等不敢复战,退屯清河。帝闻其败,遣使责之曰:“卿等不严侦候,用兵无法,遇敌即败,奚以将为!”讨古惧。顷之,援兵至,讨古奋力以败宋军。上释其罪,降为而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四年卒。

耶律善补,字瑶升,孟父楚国王之后。纯谨有才智。

景宗即位,授千牛卫大将军,迁大同军节度使。及伐宋,韩匡嗣与耶律沙将兵由东路进,善补以南京统军使由西路进。

善补闻匡嗣失利,敛兵还。乾亨未,与宋军战于满城,为伏兵所围,斜轸救之获免。以失备,大杖决之。

统和初,为惕隐。会宋来侵,善补为都元帅逆之,不敢战,故岭西州郡多陷,罢惕隐。以其叔安端有匡辅世宗功,上愍之,征善补为南府宰相,迁南院大王。

会再举伐宋,欲攻魏府,召众集议。将士以魏城无备,皆言可攻。善补曰:“攻固易,然城大叵量,若克其城,士卒贪俘掠,势必不可遏。且傍多巨镇,各出援兵,内有重敌,何以当之?”上乃止。

善补性懦,守静。凡征讨,惮攻战,急还,以故战多不利。

年七十四卒。

耶律海里,字留隐,令隐拔里得之长子。察割之乱,其母的鲁与焉。遣人召海里,海里拒之。乱平,的鲁以子故获免。

海里俭素,不喜声利,以射猎自娱。虽居闲,人敬之若贵官然。保宁初,拜彰国军节度使,迁惕隐。秩满,称疾不仕。久之,复为南院大王。及曹彬、米信等来侵,海里有却敌功,赐资忠保义匡国功臣。

帝屡亲征,海里在南院十余年,镇以宽静,户口增给,时议重之。封漆水郡王,迁上京留守,薨。诏以家贫给葬具。

论曰:“当高梁、朔州之捷,偏神之将如沙与抹只,既因休哥、斜轸类见其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若萧干、海里拒察割之招,讨古告诲思之变,则不止有战功而已。其视善补畏懦,岂不优哉。”

辽史
脱脱
本纪
本纪第一 太祖上本纪第二 太祖下本纪第三 太宗上本纪第四 太宗下本纪第五 世宗本纪第六 穆宗上本纪第七 穆宗下本纪第八 景宗上本纪第九 景宗下本纪第十 圣宗一本纪第十一 圣宗二本纪第十二 圣宗三本纪第十三 圣宗四本纪第十四 圣宗五本纪第十五 圣宗六本纪第十六 圣宗七本纪第十七 圣宗八本纪第十八 兴宗一本纪第十九 兴宗二本纪第二十 兴宗三本纪第二十一 道宗一本纪第二十二 道宗二本纪第二十三 道宗三本纪第二十四 道宗四本纪第二十五 道宗五本纪第二十六 道宗六本纪第二十七 天祚皇帝一本纪第二十八 天祚皇帝二本纪第二十九 天祚皇帝三本纪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志第一 营卫志上志第二 营卫志中行营志第三 营卫志下部族下志第四 兵卫志上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下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历志第十三 历象志中 闰考志第十四 历象志下 朔考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北面朝官志第十六 百官志二 北面部族官志第十七 百官志三 南面朝官志第十八 礼志一 古仪志第十九 礼志二 凶仪志第二十 礼志三军仪 礼志四志第二十一 礼志五 嘉仪上志第二十二 礼志六 嘉仪下志第二十三 乐志志第二十四 仪卫志一舆服志第二十五 仪卫志二国服志第二十六 仪卫志三符印志第二十七 仪卫志四仪仗志第二十八 食货志上志第二十九 食货志下志第三十 刑法志上志第三十一 刑法志下
表第一表第二表第三表第四表第五表第六表第七表第八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列传第二 宗室列传第三列传第四列传第五列传第六列传第七列传第八列传第九列传第十列传第十一列传第十二列传第十三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列传第十六列传第十七列传第十八列传第十九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列传第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五列传第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九列传第三十列传第三十一列传第三十二列传第三十三 文学上列传第三十四 文学下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列传第三十六 卓行列传第三十七 列女列传第三十八 方技列传第三十九列传第四十 奸臣上列传第四十一 奸臣下列传第四十二 逆臣上列传第四十三 逆臣中列传第四十四 逆臣下列传第四十五 二国外记列传第四十六 国语解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