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六十四

○于成龙(孙准)彭鹏陈瑸陈鹏年施世纶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獷悍,初隶版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疏鹾引,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正赋仅十五两,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贳罪,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巡抚张朝珍举卓异。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分立区保,籍其勇力者,督令进讨。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珍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上允之。

诸盗何士荣反永宁乡,陈鼎业反阳逻,刘启业反石陂,周铁爪、鲍世庸反泉畈,各有众数千,号东山贼,遥与湖口、宁州诸盗合,将趋黄州。时诸镇兵皆从师徇湖南,州中吏民裁数百,议退保麻城。成龙曰:“黄州,七郡门户,我师屯荆、岳,转运取道於此。弃此不守,荆、岳且瓦解。”誓死不去。遂集乡勇得二千人,遣黄冈知县李经政攻阳逻,得鼎业诛之。士荣率贼数犯,自牧马崖分两路来犯。成龙遣千总罗登云以千人当东路,而自当西路。令千总吴之兰攻左,武举张尚圣攻右,成龙力冲其中坚。战合,之兰中枪死,师少却;成龙策马冒矢石迳前,顾千总李茂升曰:“我死,汝归报巡抚!”茂升战甚力,尚圣自右出贼后,贼大败,生致士荣,槛送朝珍,遂进克泉畈。凡二十四日,东山贼悉平。十五年,岁馑,讹言复起。成龙修治赤壁亭榭,日与僚吏歗咏其中,民心大定。会丁继母忧,总督蔡毓荣奏请夺情视事。十六年,增设江防道,驻黄州,即以命成龙。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时郑成功迭犯泉、漳诸郡,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遇疑狱,辄令讯鞫。判决明允,狱无淹滞。军中多掠良民子女没为奴婢,成龙集资赎归之。巡抚吴兴祚疏荐廉能第一,迁布政使。师驻福建,月徵莝夫数万,累民,成龙白王罢之。

十九年,擢直隶巡抚,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餽遗上官。令既行,道府劾州县,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餽遗挟嫌,疏请严定处分,下部议行。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安、蔚州二卫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因问剿抚黄州土贼状,成龙对:“臣惟宣布上威德,未有他能。”问:“属吏中亦有清廉否?”成龙以知县谢锡衮,同知何如玉、罗京对。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成龙复疏请缓真定府属五县房租,并全蠲霸州本年钱粮,均报可。是年冬,乞假丧母,优诏许之。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先后疏荐直隶守道董秉忠、阜城知县王燮、南路通判陈天栋。濒行,复荐通州知州于成龙等。会江宁知府缺,命即以通州知州于成龙擢补。成龙至江南,进属吏诰诫之。革加派,剔积弊,治事尝至达旦。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属吏贤不肖。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为减舆从、毁丹垩,婚嫁不用音乐,豪猾率家远避。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纟弟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于成龙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加赠太子太保,荫一子入监,复制诗褒之。雍正中,祀贤良祠。

孙准,字子绳。自荫生授山东临清知州,有清操。举卓异,入为刑部员外郎,迁户部郎中。出为江南驿盐道,再迁浙江按察使,居成龙丧归,起四川布政使。康熙四十三年,授贵州巡抚。饬州县立义学,令土司子弟及苗民俊秀者悉入肄业,送督学考试。调江苏,岁饥,请发帑赈济上元等十五县及太仓、镇海二卫。滨江海田亩被潮汐冲击,多坍没,疏请豁免钱粮,诏允行。以布政使宜思恭为总督噶礼所劾,准坐失察,罢归。雍正三年,复职衔。寻卒。

彭鹏,字奋斯,福建莆田人。幼慧,有与其父仇,欲杀鹏,走匿得免。顺治十七年,举乡试。耿精忠叛,迫就伪职,鹏阳狂示疾,椎齿出血,坚拒不从。事平,谒选,康熙二十三年,授三河知县。三河当冲要,旗、民杂居,号难治。鹏拊循惩劝,不畏强御。有妄称御前放鹰者,至县索饩牵,鹏察其诈,絷而鞭之。治狱,摘发如神。邻县有疑狱,檄鹏往鞫,辄白其冤。二十七年,圣祖巡畿甸,召问鹏居官及拒精忠伪命状,赐帑金三百,谕曰:“知尔清正不受民钱,以此养尔廉,胜民间数万多矣!”寻顺天府尹许三礼劾鹏匿报控案,命巡抚于成龙察之。成龙奏:“鹏讯无左验,方缉凶,非不报也。”吏议夺官,诏镌级留任。嗣以缉盗不获,累被议,积至降十三级,俱从宽留任。

二十九年,诏举廉能吏,用尚书李天馥荐,鹏与邵嗣尧、陆陇其、赵苍璧并行取,擢为科道。寻乞假归,明年,即家起工科给事中。三十二年,陕西西安、凤翔,山西平阳灾,发帑赈之。又命运河南米十万石畀陕西散饥民。鹏疏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有司不恤民状,语甚切,下所司,并令鹏指实以闻。鹏因奏泾阳知县刘桂剋扣籽粒,猗氏知县李澍杖杀灾民,磁州知州陈成郊滥派运价,夏邑知县尚崇震派银包运,南阳知府朱璘暧昧分肥,并及闻喜、夏县匿灾不报状。诏三省巡抚察审,事不皆实,鹏例当谴,上贳之。

三十三年,疏劾顺天乡试中式举人李仙湄闱墨删改过多,杨文铎文谬妄,给事中马士芳磨勘通贿。下九卿等察议,以鹏奏涉虚,因摘疏语有“臣言如妄,请劈臣头,半悬国门,半悬顺天府学”,以为狂妄不敬,应夺官。命鹏回奏,鹏疏言:“会议诸臣,徇试官徐倬、彭殿元欺饰,反以臣为妄,乞赐罪斥。”上不问,而予倬、殿元休致。

是年,顺天学政侍郎李光地遭母丧,上命在任守制,光地乞假九月。鹏劾光地贪恋禄位,不请终制,应将光地解任,留京守制,上从之。会廷臣集议,鹏追论杨文铎文谬妄,与廷臣忿争,事闻,命解职,以原品效力江南河工。三十六年,召授刑科给事中。三十七年,出为贵州按察使。

三十八年,擢广西巡抚。湖广总督郭琇请除学政积弊,给事中慕琛、满晋,御史郑惟孜等亦疏列顺天乡试事。上以李光地。张鹏翮、郭琇与鹏俱清廉,命各抒所见。鹏疏言:“琇请严督抚处分,学政贪赃,提问督抚,需索陋规,视贪赃治罪,久有定例,请敕榜示律条。维孜请令各省监生回籍乡试,九卿虑成均空虚,应责成祭酒司业,就坐监读书者讲习考课,各省学政择诸生有文行者送入成均,何虑空虚?琛、晋请察封坐号以防换卷,臣谓换卷多在入门暗约出号交卷时,请严稽於此。”又言:“文官子弟请皇上亲试,臣谓当另立考场,去取听睿裁。”与光地等疏皆下九卿详议。互详光地等传。时河南巡抚徐潮之任,上谕曰:“尔能如李光地、张鹏翮、郭琇、彭鹏,不但为今之名臣,亦足重於后世矣。”鹏在官省刑布德,减税轻徭。广西旧供鱼胶、铁叶,非其土物,赴广东采运,鹏疏请免之。

寻移抚广东,濒行,疏言:“广西州县借端私派,名曰均平。臣到任,劾罢贺县、荔浦、怀集、武缘诸贪吏。前此诸州县大者派至三千两,其次一二千两。不肖官吏,往往先徵均平而后正课,甚者均平入己,遇事复行苛派。其不派均平者,又取盈於火耗。且均平所入,费於公者十之二三,费於馈遗者十之六七。欲去旧弊、甦民困,必先养州县之廉。请於徵粮之内,明加火耗一分。其馀陋规,概行禁止。”疏入,下部议,谓火耗不可行,但严禁加派。广西旧未设武科,鹏奏请行之。时与萧永藻互调,上勉永藻效鹏,又谕大学士曰:“彭鹏人才壮健,前知三河,闻有贼,即佩刀乘马驰捕,朕所知也。”御史王度昭劾鹏在广西知布政使教化新亏帑,不即纠举;迨离任始奏闻,又掩护其半。广西粮道张天觉改徵兵米浮销九十馀万,部勒追完,而鹏反以天觉署布政使。兵米之案,必由藩司审详,是直以天觉察天觉也。命鹏回契,鹏疏辨,并讦度昭。上以其辞忿激,降旨严饬。

广东因借兵饷,改额赋徵银为徵米,较估报时值浮多,户部屡饬追完。鹏至官,是年岁稔米价低,以米计银少七万三千有奇,疏请令经管各官扣追存库,并议嗣后额赋仍依原则徵银,采购兵米;其按年应追完之银,实因丰歉不同,米价无定,乞免重追:诏允行。鹏视事勤敏,遇墨吏纠劾无少徇。岁旱,步祷日中,诣狱虑囚,开仓平粜,旋得雨,民大称颂。四十三年,卒官,年六十八,上深悼惜,称其勤劳,赐祭葬。寻祀广东名宦。

陈瑸,字眉川,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授福建古田知县。古田多山,丁田淆错,赋役轻重不均,民逋逃迁徙,黠者去为盗。瑸请平赋役,民以苏息。调台湾,台湾初隶版图,民骁悍不驯。瑸兴学广教,在县五年,民知礼让。四十二年,行取,授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四川提学道佥事。清介公慎,杜绝苞苴。上以四川官吏加派厉民,诏戒饬,特称瑸廉。未几,用福建巡抚张伯行荐,调台湾厦门道。新学宫建朱子祠於学右,以正学厉俗,镇以廉静,番、民帖然。在官应得公使钱,悉屏不取。

五十三年,超擢偏沅巡抚。莅任,劾湘潭知县王爰溱纵役累民,长沙知府薛琳声徇庇不纠劾,降黜有差。寻条奏禁加耗,除酷刑,粜积穀,置社仓,崇节俭,禁餽送,先起运,兴书院,饬武备,停开采,凡十事。诏嘉勉,谕以躬行实践,勿骛虚名。旋入觐,奏言:“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所以贪取,皆为用不足。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比退,上目之曰:“此苦行老僧也!”

寻调抚福建,上谕廷臣曰:“朕见瑸,察其举止言论,实为清官。瑸生长海滨,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宜加优异,以厉清操。”陛辞,上问:“福建有加耗否?”瑸奏:“台湾三县无之。”上曰:“火耗尽禁,州县无以办公,恐别生弊端。”又曰:“清官诚善,惟以清而不刻为尚。”瑸为治,举大纲,不尚烦苛。修建考亭书院及建阳、尤溪朱子祠,疏请御书榜额,并允之。复疏言:“防海贼与山贼异,山贼啸聚有所,而海贼则出没靡常。台湾、金、厦防海贼,又与沿海边境不同,沿海边境患在突犯内境,而台、厦患在剽掠海中。欲防台、厦海贼,当令提标及台、澎水师定期会哨,以交旗为验。商船出海,令台、厦两汛拨哨船护送。又令商船连环具结,遇贼首尾相救,不救以通同行劫论罪。”下部议,以为繁琐,上韪其言,命九卿再议,允行。

是年冬,兼摄闽浙总督。奉命巡海,自赍行粮,屏绝供亿。捐穀应交巡抚公费,奏请充饷。上曰:“督抚有以公费请充饷者,朕皆未之允。盖恐准令充饷,即同正项钱粮,不肖者又於此外婪取,重为民累。”令瑸遇本省需款拨用。瑸又请以司库馀平赏赉兵役,命遵前旨。广东雷州东洋塘堤岸,海潮冲激,侵损民田,瑸奏请修筑,即移所贮公项及俸钱助工费。堤岸自是永固,乡人蒙其利。五十七年,以病乞休,诏慰留之。未几,卒於官。遗疏以所贮公项馀银一万三千有奇充西师之费。命以一万佐饷,馀给其子为葬具。寻谕大学士曰:“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所罕见,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追授礼部尚书,荫一子入监读书,谥清端。

瑸服御俭素,自奉惟草具粗粝。居止皆於厅事,昧爽治事,夜分始休。在福建置学田,增书院学舍,聘主讲,人文日盛。雍正中,入祀贤良祠。乾隆初,赐其孙子良举人;子恭员外郎,官至知府。

陈鹏年,字沧洲,湖广湘潭人。康熙三十年进士。授浙江西安知县,当兵后,户口流亡,豪强率占田自殖。鹏年履亩按验,复业者数千户。烈妇徐冤死十年,鹏年雪其枉,得罪人置诸法。禁溺女,民感之,女欲弃复育者,皆以陈为姓。河道总督张鹏翮荐调赴江南河工,授江南山阳知县,迁海州知州。四十二年,圣祖南巡阅河,以山东饥,诏截漕四万石,令鹏翮选贤幹吏运兖州分赈,以鹏年董事,全活数万人。上回銮,召见济宁舟次,赋诗称旨,赐御书。

寻擢江宁知府。四十四年,上复南巡,总督阿山召属吏议增地丁耗羡为巡幸供亿,鹏年力持不可,事得寝。阿山嗛之,令主办龙潭行宫,侍从徵餽遗,悉勿应,忌者中以蜚语。会致仕大学士张英入对,上问江南廉吏,举鹏年;复询居官状,英言:“吏畏威而不怨,民怀德而不玩,士式教而不欺,廉其末也。”上意乃释。幸京口阅水师,先一日,阿山檄鹏年於江干叠石为步,江流急,施工困难,胥徒惶遽。鹏年率士民亲运土石,诘旦工成。顾阿山憾不已,疏劾鹏年受盐、典各商年规,侵蚀龙江关税银,又无故枷责关役,坐夺职,系江宁狱。命桑额、张鹏翮与阿山会鞫,江宁民呼号罢市,诸生千馀建幡将叩阍。鹏年尝就南市楼故址建乡约讲堂,月朔宣讲圣谕,并为之榜曰“天语丁宁”。南市楼者故狭邪地也,因坐以大不敬,论大辟。上与大学士李光地论阿山居官,光地言阿山任事廉幹,独劾陈鹏年犯清议,上颔之。谳上,鹏年坐夺官免死,徵入武英殿修书。

四十七年,复出为苏州知府。禁革奢俗,清滞狱,听断称神。值岁饥,疫甚,周历村墟,询民疾苦,请赈货,全活甚众。四十八年,署布政使。巡抚张伯行雅重鹏年,事无钜细,倚以裁决。总督噶礼与伯行忤,并忌鹏年。已,劾布政使宜思恭、粮道贾朴,因坐鹏年覈报不实,吏议夺官,遣戍黑龙江,上宽之,命仍来京修书。噶礼复密奏鹏年虎丘诗,以为怨望,欲文致其罪,上不报。俄,噶礼与伯行互讦,屡遣大臣按治,议夺伯行职。上以伯行清廉,命九卿改议,并谕曰:“噶礼曾奏陈鹏年诗语悖谬,宵人伎俩,大率如此。朕岂受若辈欺耶?”因出其诗畀阁臣共阅。五十六年,出署霸昌道,仍回京修书。

六十年,命随尚书张鹏翮勘山东、河南运河,时河决武陟县马营口,自长垣直注张秋,命河督赵世显塞之。议久不决,鹏年疏言:“黄河老堤冲决八九里,大溜直趋溢口,宜於对岸上流广武山下别开引河,更於决口稍东亦开引河,引溜仍归正河,方可堵筑。”奏入称旨。世显罢,即命鹏年署河道总督。六十一年,马营口既塞复决,鹏年谓:“地势低洼,虽有引河,流不能畅。惟有分疏上下,杀其悍怒。请於沁、黄交汇对岸王家沟开引河,使水东南行,入荥泽正河,然后堤工可成。”诏如议行。先是,马营决口因桃汛流激,难以程工;副都御史牛钮奉命阅河,奏於上流秦家厂堵筑,工甫竟,而南坝尾旋决一百二十馀丈,入马营东下。鹏年与巡抚杨宗义谋合之。既,北坝尾复溃百馀丈,鹏年乃建此议。世宗即位,命真除。时南北坝尾合而复溃者四,至是以次合龙,而马营口尚未塞。鹏年止宿河堧,寝食俱废,浸羸惫。雍正元年,疾笃,遣御医诊视。寻卒,上闻,谕曰:“鹏年积劳成疾,没於公所。闻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褒锡甚至。赐帑金二千,锡其母封诰,视一品例荫子,谥恪勤。祀河南、江宁名宦。

子树芝、树萱,圣祖时,以诸生召见,令随鹏年校书内廷。树芝官至平越知府,树萱官至户部侍郎。

施世纶,字文贤,汉军镶黄旗人,琅仲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荫生授江南泰州知州。世纶廉惠勤民,州大治。二十七年,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从者数十辈,驿骚扰民,世纶白其不法者治之。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二十八年,以承修京口沙船迟误,部议降调。总督傅腊塔疏陈世纶清廉公直,上允留任。擢扬州知府。扬州民好游荡,世纶力禁之,俗为变。三十年八月,海潮骤涨,泰州范公堤圮,世纶请捐修。三十二年,移江宁知府。三十五年,琅卒,总督范成勋疏以世纶舆情爱戴,请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疏论,世纶乃得去官,复居母丧。岁馀,授苏州知府,仍请终制,辞不赴。三十八年,既终制,授江南淮徐道。

四十年,湖南按察使员缺,九卿举世纶,大学士伊桑阿入奏,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搢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穀之事,则相宜耳。”是岁授湖南布政使。湖南田赋丁银有徭费,漕米有京费。世纶至,尽革徭费,减京费四之一,民立石颂之。四十三年,移安徽布政使。

四十四年,迁太仆寺卿。四十五年,坐湖南任内失察营兵掠当铺,罢职。三月,授顺天府府尹,疏请禁司坊擅理词讼、奸徒包揽捐纳、牙行霸占货物、流娼歌舞饮宴,饬部议,定为令。四十八年,授左副都御史,兼管府尹事。四十九年,迁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寻调总督仓场。五十四年,授云南巡抚,未行,调漕运总督。世纶察运漕积弊,革羡金,劾贪弁,除蠹役,以严明为治。岁督漕船,应限全完,无稍愆误。

时西陲用兵,转输餽运,自河南达陕西。陕西旱饥,五十九年,上命世纶诣陕西佐总督鄂海督军饷,并令道中勘河南府至西安黄河輓运路径,并察陕西现存穀石数目陈奏。世纶乃溯河西上,疏言:“河南府孟津县至陕西太阳渡,大小数十馀滩,纤道高低不等,或在河南,或在河北。渑池以下,舟下水可载粮三百馀石,上水载及其半;渑池以上,河流高迅,仅可数十石。自砥柱至神门无纤道,惟路旁石往往有方眼,又有石鼻,从前輓运,其迹犹存。自陕州至西安府,河水平稳,俱有輓运路径。谨绘图以闻。”又言:“河南府至陕州三门,今乃无舟。请自太阳渡以下改车运,太阳渡至西安府党家马头舟行为便。党家马头入仓复改车运,穀二十万石都银十万三千两有奇。但运穀二十万,止得米十万。请令河南以二穀易一米,则运价可省其半。若虑米难久贮,请照例出陈易新。”奏入,上念陕西灾,发帑金五十万,并令酌发常平仓穀;又以地方官吏大半在军前,令选部院司官诣陕西,命世纶总其事。世纶令分十二路察贫民,按口分给,远近皆遍。六十年春,得雨,灾渐澹。上命世纶还理漕事。六十一年四月,以病乞休,温旨慰留,令其子廷祥驰驿省视。五月,卒。遗疏请随父琅葬福建,上允之,诏奖其清慎勤劳,予祭葬。

世纶当官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民号曰“青天”。在江宁以忧归,民乞留者逾万。既不得请,人出一钱建两亭府署前,号一文亭。官府尹,步军统领讬合齐方贵幸,出必拥驺从。世纶与相值,拱立道旁俟。讬合齐下舆惊问,世纶抗声曰:“国制,诸王始具驺从。吾以为诸王至,拱立以俟,不意为汝也!”将疏劾,讬合齐谢之乃已。赈陕西,陕西积储多虚耗,将疏劾。鄂海以廷祥知会宁,语微及之,世纶曰:“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於子?”卒疏言之。鄂海坐罢去。

论曰:于成龙秉刚正之性,苦节自厉,始终不渝,所至民怀其德。彭鹏拒伪命,立身不苟,在官亦以正直称。陈瑸起自海滨,一介不取,行能践言。陈鹏年、施世纶明爱人,不畏强御。之五人者,皆自牧令起,以清节闻於时。成龙、世纶名尤盛,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康熙间吏治清明,廉吏接踵起,圣祖所以保全诸臣,其效大矣。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