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八十七

○沈起元何师俭唐继祖马维翰余甸王叶滋刘而位

沈起元,字子大,江南太仓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擢员外郎,以知府发福建用。总督高其倬令权福州,调兴化。时世宗闻福建仓穀亏空,遣广东巡抚杨文乾等往按,被劾者半,受代者争为烦苛,起元独持平。莆田民因讼互斗,其倬恐酿乱,令捕治。起元责两人而释其馀,报曰:“罪在主者,馀不足问也。”寻摄海关,裁陋规万馀金。巡抚常安有奴在关,以索费困商舶。起元闻,立督收税如额,令商舶行,白常安斥奴。自是人皆奉法。其倬奏开南洋,报可。已,复令商出洋者,必戚里具状,限期返,逾者连坐。起元曰:“人之生死,货之利钝,皆无常,戚里岂能预料?且始不听出洋则已,今听之,商造船集货费不赀,奈何忽挠以结状?若令商自具状,过三年不归,勿听回籍,不犹愈乎?”其倬从之。

调台湾。台湾田一甲准十一亩有奇,赋三则:上则一甲穀八石,中则六石,下则四石,视内地数倍。然多隐占,民不甚困。时方清丈,占者不得匿。其倬欲使台湾赋悉视内地下则,恐不及额致部诘。起元令著籍者仍旧额,丈出者视内地下则。俟隐占既清,更减旧额重者均於新额,赋不亏而民无累。起元在福州,以辨冤狱忤按察使潘体丰,体丰中以他事,镌四级,遂告归。

高宗即位,起江西驿盐道副使。乾隆二年,擢河南按察使。会久雨,被灾者四十馀县,饥民四走,或议禁之。起元谓:“民饥且死,奈何止其他徙?”令安置未被水诸县,给以粮,遂无出河南境者。巡抚雅尔图檄府县修书院,以起元总其事,乃教群士省身克己之学。立章善坊,书孝子、悌弟、义夫、贞妇名,采访事实,为章善录版行,一时风动。

七年,迁直隶布政使。大旱议赈,总督高斌欲十一月始行,起元力请先普赈一月,俟户口查竣,再分别加赈。有倡言赈户不赈口者,起元曰:“一户数口,止赈一二,是且杀七八人矣!”檄各属似此者罪之。户部尚书海望奏清理直隶旗地,有司违限,旨饬责。斌将劾数州县应命,起元不可,曰:“旗地非旦夕可清,州县方赈灾,何暇及此?独劾起元可也!”乃止。九年,内转光禄寺卿。十三年,移疾归。

起元自少敦厉廉耻,晚岁杜门诵先儒书。临没,言:“平生学无真得。年来静中自检,仰不愧,俯不怍,或庶几焉!”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於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徵。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唐继祖,字序皇,江南江都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选庶吉士。雍正元年,散馆,授编修,转礼部员外郎。五年,考选浙江道御史。七年,授工科给事中。命察八旗亏帑,律侵挪皆不赦,犯者贫,羁狱二三十年不结。继祖为核减开除,奏请豁免,积牍一清。命巡西城,回民聚居,顽獷不法,严治之,有犯必惩,悉敛戢。建仓东便门外,多发冢墓,毁祠宇,继祖陈其不便,改地营建,冢墓祠宇并修复。南漕愆期,命赴淮安巡视。继祖驰至,不更张成法,惟选幹吏催督,惩其疲惰。两阅月,粮艘悉抵通州。条上漕务利病,下部议行。

七年,命往湖南谳狱,并巡察湖南、湖北两省,裹粮出,有餽觞酒豆肉,皆却之,令行禁止。与巡抚赵申乔同按永顺苗变狱,群情帖服,苗疆以安。湖南捕役多通盗,奏请捕役为盗,加重治罪,报可,入新例。八年,擢通政司参议。九年,擢鸿胪寺卿。寻命以本衔署河南按察使,旋授湖北按察使。继祖在两湖久,熟知吏民情伪。楚俗刁健,黠吏与奸豪通,伺官喜怒,讼益难治。继祖闭诸胥於一室,不令与外通,讼风衰减。雪监利女子冤狱,按锺祥民变,皆为时所称。世宗驭吏严,内外大僚凛凛,救过不暇。继祖一意展舒,所陈奏无不允。上欲大用之,出巡察,赐以摺匣,许奏事,曰:“朕於督抚贤者始赐摺匣,汝宜好为之!”调江西,未之任,以疾乞归。病愈将出,遽卒。

马维翰,字墨麟,浙江海盐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元年,授吏部主事。甫视事,杖奸胥,铨政清肃。转员外郎,考选陕西道御史,迁工科给事中,监督仓场,所至有声。六年,命赴四川清丈田亩,时同奉使者四。维翰分赴建昌道属,具有条理,粮浮於田者必请减,逾年事竣。御史吴涛在川东丈田不实,以维翰助之。至则发其弊,遂以维翰代任。巡抚宪德荐可大用。八年,留补建昌道副使,疏陈二事:四川俗好讼,州县断狱苟简,案牍不具,奸民辄翻控,淆乱是非,请设幕职以襄治理;又民鲜土著,多结草屋,轻於迁徙,焚劫辄致灾,请发官款造砖甓,劝民多建瓦屋。上斥其非政要,以其疏示宪德,谓:“汝荐可大用者乃若此!”然维翰勇於任事,相度要害,改黎州千户所设清溪县。乌蒙苗乱,出师会剿,维翰治军需,供糗粮刍茭,凿雪通道,与厮卒同甘苦。论剿抚悉中机宜,事乃定。凉山地震数百里,勘灾散赈,民感之。矿厂扰蛮,起为乱,方进剿。维翰力陈营兵不戢及各厂病蛮状,请罢厂撤兵,抚各番,止诛其魁。

在川七年,不阿上官。旋被构,维翰揭部请解职赴质。时亲王总部事,特威重,捽使免冠。维翰以手按冠抗声曰:“奉旨不免冠!”谯问故,则又抗声曰:“旨解职,非革职也!”部乃疏请夺官。事旋白。乾隆二年,起授江南常镇道参议。丁父忧,归,卒於家。

余甸,字田生,福建福清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居乡励名节,巡抚张伯行重之,延主鼇峰书院。授四川江津知县,民投牒者,片言立决遣,讼为之简。日与诸生诵说文艺,疏解性理。所徵赋即储库,不入私室。时青海用兵,巡抚年羹尧督饷,多额外急徵,檄再三至,甸不应。乃使仆持檄告谕,自朝至晡,甸不出,使者譁。甸坐堂皇,命反接,将杖之,丞簿力为请,久之乃释其缚。越日,使者索檄,甸曰:“汝还报,我闭门待劾,檄已达京师矣。”羹尧亦置之。行取吏部主事,时尚书张鹏翮、侍郎汤右曾皆以幹济名,甸遇当争辩者,侃侃无所挠。主选三年,权要富人请讬多格不行。将告归,条文书已驳议未奏者十馀事,曰:“此皆作奸巧法易为所蒙,必上闻,吾乃去。”父忧免丧,犹庐墓。

以河道总督陈鹏年疏荐,擢山东兖宁道。釐工剔弊,一袪积习,甚得士民心。鹏年卒,齐苏勒为河督,以工事劾甸,行河至济宁,士民群聚乞还甸。齐苏勒疏陈,召入见。雍正二年四月,授山东按察使。携二仆,买驴之官,务崇礼教,轻刑罚,政化大行。十一月,召诣京师。三年,擢顺天府丞。

甸历官尽革陋规,为按察使,愍囚不能自衣食,取盐商岁馈三之一以资给之。兼完囹圄,修学宫、书院,委有司出入注籍。既去官,上命内阁学士缪沅清察山东盐政诸弊,举是劾甸,夺官,归。甸用唐人诗语为人书楹帖,其人有怨家,讦於有司,以为怨望。有司以甸所书也,并下甸於狱。事白,遽卒。

王叶滋,字槐青,江南华亭人。弱冠,补诸生。浙江巡抚朱轼辟佐幕,器其才。雍正元年,重开明史馆,轼荐之,引见称旨,命入馆纂修。举顺天乡试。福敏督湖广,世宗命叶滋往赞其幕。五年,应礼部试,甫毕,上召见,问湖广吏治、民生利弊,奏对甚悉,趣驰传还湖广。榜发中式,未与殿试,赐二甲进士,即授常德知府。常德例,知府至,行户更新照,规费四千金,叶滋革其例。境数被水灾,请帑增筑花猫新陂堤堰,豁被水荒田额粮,民德之。辰州关木税为利薮,时议移关常德,叶滋恐累民,拒之,请仍旧制。行法不避豪贵,兴学造士,荐举优行诸生陈悌为武平知县,贵金马为上蔡知县,刘樵为清平知县,并为良吏。

署岳州、辰州二府,摄岳常道副使。久之,授辰沅靖道副使。时苗疆初辟,清林箐,增汛堠,规模肃然。所属绥宁、城步与黔疆犬牙错。尝率数骑,持酒肉盐菸,循行苗砦。群苗迎拜,谓“上官亲我”。召诸头人集校场,赐花红银牌,宣上德意,劝以礼义。因偕总兵阅兵耀军容,群苗帖服。署按察使,调粮储道,旧有漕费,悉归公用。值贵州苗乱,师进剿,叶滋驻辰州治军需,剋期办。绥宁苗蠢动,为贵州苗应。叶滋条上剿抚事,悉中窾要。大吏令驻绥宁指挥,积劳疾作,卒於山中。

叶滋初以文学受知,及官於外,所至有声绩。卒时年仅五十五,世咸惜之。

刘而位,字尔爵,山西汾阳人。康熙五十二年举人,授河南安阳知县。有兄弟争产构讼十馀年者,为据理剖解,至泪下,皆叩头求罢,案牍遂稀。雍正中,迁福建泉州知府,再迁兴泉道参议。盐政窳敝,商居奇索高直,民苦淡食,不获已,增价以市。既而盐不足,民恶其垄断,聚而殴之。海舶私枭动逾千百,往捕则持械拒,大狱迭兴,罗织牵连,数岁不息。而位创议裁引革商,岁额课税归灶完纳,如农完赋,任人转运,听其所之,则诸弊可革而国赋不乏。巡抚赵国麟心韪之,格於例不行。未几,引疾归。乾隆三年,起官四川盐茶道副使。蜀盐产於井,课由井纳,民便之。雍正中有请设引招商增课者,四川盐政自此坏。商无馀赀,运不足额,民持钱不得盐,而井盐滞积不售,因以致讧。而位欲事釐剔,大吏畏难不可,力争,愈嫉之。改松茂道,调永宁道参议。居常郁郁,不得行其志,惟与诸生讲学。寻卒於官。

而位生平服膺王守仁,曰:“尊所闻,行所知,须不流於弊。尊阳明而不知其流弊,非善学阳明;尊朱子而不知其流弊,亦非善学朱子。”盖谓王氏高明,弊在躐等;朱子格物,弊恐拘而不化。著省克引、刘氏家训,为学者所称。

论曰:起元深於经术,当朝政尚严,能持以平恕。师俭以勤敏,继祖以明肃,并见重於时。维翰有幹局,甸尤能泽以儒效。叶滋抚循苗疆,未竟其用。而位议变盐法,亦不得申其志,而但以学术名。国家重视监司,所以扩循良之绩,储封疆之选,若诸人者,可谓无忝矣。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