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九十九

○傅清拉布敦班第(子巴禄)鄂容安纳穆札尔三泰

傅清,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李荣保次子,傅恒弟也。雍正间,授侍卫。乾隆初,累迁至直隶天津镇总兵。康熙中定西藏,留兵镇抚,以大臣驻藏办事,为员二,嗣省其一。是时驻藏副都统索拜当代,命傅清以副都统往。十一年,疏言:“西藏处徼外,西北界准噶尔,北通青海,为四川西南外郛。自雍正十二年设塘汛,不特传送官文书,且以联络声气。上年索拜以节费议撤汛,使藏人任邮递,谓之番塘。未几辄被盗。今准噶尔当入藏熬茶,番塘恐滋误。请自打箭炉至藏复置塘汛,酌冲僻远近,当得兵千人以内。”议如所请。

十二年,西藏郡王颇罗鼐卒。颇罗鼐爱其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请以为嗣,遂袭爵为郡王。上谕傅清曰:“颇罗鼐更事多,黾勉事中国。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幼,傅清宜留意。如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思虑所未至,当为指示。”傅清疏言:“颇罗鼐在时,长子公珠尔默特策布登出驻阿里克夏,当令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帅师出驻腾格里诺尔、喀喇乌苏诸处。今仍遣珠尔默特策布登驻阿里克夏,令别遣宰桑驻腾格里诺尔、喀喇乌苏诸处。”又以准噶尔入藏熬茶,请增兵分路防护。上命与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商榷,毋涉张皇。十三年,命以提督拉布敦代,傅清还。复授天津镇总兵,迁古北口、固原提督。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请撤留藏兵,上从之。旋以副都统纪山代拉布敦。

十四年,纪山疏言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与达赖喇嘛有隙,请移达赖喇嘛置泰宁。上知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乖戾且为乱,命驻藏大臣复旧置二员,予傅清都统衔,自固原复往。纪山复疏谓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言其兄珠尔默特策布登将举兵相攻,上命傅清途中诇虚实。傅清疏言:“珠尔默特策布登未尝构兵,特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妄言,藉以夺其兄分地。臣至藏,即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惩治。”是时上已遣侍郎拉布敦代纪山,因谕傅清,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乖戾且为乱,令熟计密奏。

十五年,傅清与拉布敦先后至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迫其兄珠尔默特策布登至死,遂逐其子,遣使通准噶尔,叛益有迹。上命副都统班第赴西藏,与傅清、拉布敦密谋取进止,仍诏傅清、拉布敦毋轻发,并密谕四川总督策楞勒兵为备。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谋愈急,绝塘汛,军书不得达。傅清与拉布敦未得上诏,计以为:“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且叛,徒为所屠。乱既成,吾军不得即进,是弃两藏也。不如先发,虽亦死,乱乃易定。”

十月壬午,召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至通司冈驻藏大臣署,言有诏,使登楼,预去其梯,若将宣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方拜跪,傅清自后挥刀断其首。於是其党罗卜藏札什始率众围楼数重,发枪炮,纵火,傅清中三创,度不免,自刭死。拉布敦死楼下。主事策塔尔、参将黄元龙皆自杀。通判常明中矢石死。从死者千总二、兵四十九、商民七十七。事闻,上轸悼,宣示始末,谓其“揆几审势,决计定谋,心苦而功大”。傅清追封一等伯,谥襄烈,旋命立祠通司冈。丧还,上临奠。其子孙以一等子世袭,赐白金万。

班第至藏,戮罗卜藏札什等,疏陈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自立名号,通款准噶尔,称策旺多尔济那木札勒为汗,请其发兵至拉达克为声援。上复降诏褒傅清、拉布敦,建祠京师,命曰双忠。子明仁,以侍卫袭子爵。从征金川,卒於军。

拉布敦,栋鄂氏,满洲镶红旗人。其先对齐巴颜,於太祖时率所部来归,语见阿兰珠、朗格诸传。父锡勒达事圣祖,自赞礼郎累迁吏部尚书。出署川陕总督,还京师。以镇筸苗为乱,命偕副都统图斯海、徐九如帅师讨之,降三百一寨,剿十五寨。锡勒达与荆州副都统珠满、湖广提督俞益谟所戡定者,天星寨、龙椒洞、排六梁等三寨。乱定,与总督于成龙、巡抚赵申乔议立营汛,增设官吏为抚绥,复还京师。卒。

拉布敦,其第六子也。生有力,能弯十力弓,左右射。工诗文,习外国语言。康熙间,袭叔祖勒尔图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雍正朝,从傅尔丹讨准噶尔,战於和通呼尔哈诺尔;又从策凌讨准噶尔,战於额尔德尼昭:皆有所斩馘,授世管佐领。上命军中举骁勇之士,拉布敦与焉,赐孔雀翎。乾隆初,累迁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八年,复讨准噶尔,授参赞大臣,出北路。九年,授定边左副将军。其冬,疏言:“厄鲁特宰桑额勒慎等内牧布尔吉推河,乌梁海得木齐札木禅内牧布延图河源。布尔吉推河在阿尔台山梁外,布延图河源在阿尔台山梁内,距卡伦不远,已闉坐卡侍卫等严防。”十年冬,疏言:“乌梁海得木齐乌尔巴齐等避雪,内牧黄加书鲁克,距卡伦不远。讬尔和乌兰、布延图、哈玛尔沙海诸卡伦外,皆有准噶尔人踪迹,仍闉坐卡侍卫等严防。”寻召还京师,授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复出署古北口提督。

十三年,驻藏副都统傅清当代,命拉布敦往。十四年,召还,以纪山代,授工部侍郎。未终岁,上徵纪山还,复命赴藏。十五年,授左都御史。寻与傅清谋诛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其党罗卜藏札什围楼,拉布敦挟刃跃下楼,击杀数十人,自剖其腹死。上闻,赠爵、赐金、立祠如傅清。命以拉布敦之族升隶正黄旗,谥壮果。子隆保,以侍卫袭子爵。误班夺官,爵除。

班第,博尔济吉特氏,蒙古镶黄旗人。康熙间,自官学生授内阁中书。五迁,雍正初至内阁学士。四川、云南徼外与西藏定界,命偕副都统鄂齐如西藏宣谕。迁理藩院侍郎。坐事左迁,在内阁学士上行走。十一年,命在军机处行走。乾隆三年,授兵部侍郎。外擢湖广总督。剿镇筸、永绥乱苗,两阅月而毕,上嘉焉。五年,以忧还京师。六年,命仍在军机处行走,授兵部尚书。

十三年,师征金川,授内大臣,出督军饷,加太子少保。寻按四川巡抚纪山加徵累民状,命即署巡抚。时讷亲、张广泗师久无功,上谘班第,但言广泗罪状,语不及讷亲。上谕曰:“班第虽职饷,然为本兵军机大臣,军事及将弁功罪,皆职掌所在,不得以督饷,一切置不问。”左迁兵部侍郎。

十四年,予副都统衔赴青海办事。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有叛迹,驻藏办事大臣傅清、拉布敦疏闻。上移班第代拉布敦,未至,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谋益急,傅清、拉布敦召至廨,诛之。其徒卓呢、罗卜藏札什等遂叛,傅清、拉布敦死之。公班第达执卓呢、罗卜藏札什等,班第至,按讯,又得其党德什奈等凡二十七人,悉诛之。上以藏酋授王爵名位过重,命班第达以公爵管格隆事,令班第宣谕。班第又疏陈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与准噶尔通书谋叛状,上命诛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妻子。四川总督策楞等以师至,会议西藏善后诸事。西藏大定。十六年,授都统衔。十七年,还京师,仍在军机处行走,授正红旗汉军都统。出署两广总督。

十九年,师征准噶尔,复授兵部尚书,署定边左副将军,出北路。准噶尔内乱,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来降。诏以明岁进兵,谕班第筹画。班第以军中驼马牛羊宜牧地,得紥布堪、呢圭诸处,冬令暖,富水草,令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等往督牧。遣兵擒乌梁海宰桑东根、赤伦等,收其众数千户。复令参赞大臣萨喇尔将兵擒准噶尔宰桑库克新玛木特、通玛木特,收其众,得牲畜无算。上奖班第奋勇果断,予子爵,世授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赐白金千。十二月,授定北将军,召来京示方略。

二十年正月,大举讨准噶尔,班第出北路,阿睦尔撒纳授定边左副将军为副;永常以定西将军出西路,萨喇尔授定边右副将军为副。班第与阿睦尔撒纳等议以二月出师。阿睦尔撒纳将六千人先行,班第将二千人继其后。班第至齐齐克淖尔,以马不给,令千五百人先,留五百人待马再进。至喇托辉,与阿睦尔撒纳军合。上以阿睦尔撒纳为准噶尔人所知,令其前行易招抚,戒班第仍令阿睦尔撒纳先行毋合军。班第至额尔得里克,复令阿睦尔撒纳先行。四月,师至博罗塔拉,得达瓦齐所遣徵兵使者,知伊犁无备。班第谋约西路军锐进。五月,遂克伊犁。达瓦齐以万人保格登山,侍卫阿玉锡以二十馀骑击之,惊走。上奖班第功,封一等诚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金黄绦朝珠。班第以伊犁厄鲁特生计甚艰,不足供大兵,六月,疏请留察哈尔兵三百、喀尔喀兵二百移驻伊犁河北尼楚衮治事。诸军次第遣还。是月,获达瓦齐,献俘京师。

军初出,上察阿睦尔撒纳有异志,令班第严约束。及伊犁既定,上令和硕特四部部置汗,将以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阿睦尔撒纳觊总统四部,意不慊,置副将军印不用,用故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凌菊形小印檄诸部,讳其降,言以中国兵定乱,叛迹渐著。上召阿睦尔撒纳,以九月至热河行在,行饮至礼,与他部汗同受封。参赞大臣色布腾巴尔珠尔率遣还诸军以归。阿睦尔撒纳乞代奏,冀总统四部,期七月俟命。色布腾巴尔珠尔归,不敢闻。以班第趣阿睦尔撒纳诣热河,令参赞大臣额林沁多尔济与俱。阿睦尔撒纳怏怏就道,而上念阿睦尔撒纳终且叛,谕班第宜乘其未发讨之,毋濡忍贻后患。谕至,阿睦尔撒纳已行。上又命鄂容安等擒治。

八月,阿睦尔撒纳行至乌陇古,解副将军印还额林沁多尔济,走额尔齐斯,遂叛。伊犁道梗。阿睦尔撒纳之党克什木、巴朗、敦克多曼集、乌克图等作乱,班第与鄂容安以五百人拒战,自固勒札赴空格斯,转战至乌兰库图勒,贼大至,围合。班第拔剑自刭,鄂容安同殉。上初闻班第等陷贼,令参赞大臣策楞自巴里坤间使传谕毋以身殉。策楞闻讹传班第等自贼中出,以闻,上解所佩荷包为赐。既闻班第等死事状,降诏谓:“班第、鄂容安见危授命,固为可悯;然於事无补,非傅清、拉布敦为国除凶者比。”二十一年,师复定伊犁。丧还,上亲临奠,并令执克什木、巴朗等,馘耳以祭。又以萨喇尔同陷贼不能死,令监往旁视。寻以班第义烈,仍如傅清、拉布敦故事,京师建祠,亦曰双忠。旋复命图形紫光阁。

子巴禄,初以察哈尔总管从军,袭一等诚勇公,授镶红旗蒙古都统,从定伊犁。师讨霍集占,授参赞大臣,授将军兆惠有功,命驻军和阗。战伊西洱库尔淖尔,屡败霍集占。师还,加云骑尉世职,图形紫光阁,为后五十功臣首。出为凉州、绥远城将军、察哈尔都统。卒。

鄂容安,字休如,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大学士鄂尔泰长子。雍正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世宗命充军机处章京。乾隆元年,授编修,南书房行走。再迁,五年,授詹事府詹事。鄂尔泰承旨固辞,上曰:“鄂容安与张廷玉子若霭,皇考命在军机处行走,本欲造就成材。朕兹擢用,鄂尔泰毋以己意辞。”是时直军机处大臣与章京皆曰行走,无异辞也。寻又命上书房行走。七年,以与闻左副都御史仲永檀密奏留中事,夺职,语在永檀传。八年,命仍在上书房行走,授国子监祭酒。十年,袭三等伯爵,后五年加号襄勤。十二年,授兵部侍郎。

十三年,出为河南巡抚,赐孔雀翎。河南境伏牛山界陕西、湖北二省,袤延八百馀里,鄂容安行部入山亲勘。又以界上诸关通大道,易藏奸宄,饬行保甲,入奏,上嘉焉。卫辉参将阮玉堂督操,鞭所部兵,兵譁。鄂容安疏请先治譁兵罪,然后罢玉堂,毋令兵骄,亦当上指。鄂容安又令籴补诸府、州、县常平仓榖都二十九万石有奇,浚治开封、归德、陈州三府幹枝诸水,以慎蓄泄、广灌溉。上奖其留心本务。

十五年,上巡幸河南,鄂容安疏言河南士民乐输银五十八万七千有奇,上曰:“朕巡幸方岳,从不以丝毫累民,曾何藉於输将?且省方问俗,勤恤民隐,尚虑助之弗周,岂容供用转资於下?鄂容安此奏失政体。其以输银还之士民。”鄂容安疏请罪,又言:“士民输银出本原,还之恐不免胥吏中饱,仍请允其奏。”上意终不怿。还幸保定,鄂容安入见,不引谢,上诘责,令痛自改悔,不得有丝毫糜费粉饰,为补过之地。

十六年,移山东巡抚。济南被水,米贵。鄂容安请用乾隆十三年例,暂弛海禁,招商往奉天籴运。旋与东河总督顾琮规塞张秋挂剑台河决,培筑运河堤,自台儿庄至德州千有馀里,循堤建堡房。塞太行堤涵洞,以纾宁阳等县水患。十七年,疏陈山东州县吏交代库银仓榖多有亏缺,下各府考覈。又移江西巡抚。

十八年,授两江总督。十九年,疏言:“江南地广事繁,胥役弊滋甚。淮安等府藉赈为弊,苏州等府藉漕为弊,徐州府藉应徭为弊,当严覈惩治。令各属胥吏遵经制原额,禁伪冒及额外无名白役。”是年考绩,加太子少傅。

上将用兵准噶尔取达瓦齐,以鄂容安年力方盛,勇壮晓畅,召授参赞大臣。二十年,永常以定西将军出西路,萨喇尔以定边右副将军为副,鄂容安实从。谕曰:“汉西域塞外地甚广,唐初都护开府扩地及西北,今遗阯久湮。鄂容安在军,凡准噶尔所属及回部诸地,有与汉、唐史传相合可援据者,并汉、唐所未至处,当一一谘询记载。”旋偕萨喇尔入告,途中抚降诸部落,并檄谕达瓦齐,赉荷包、鼻烟壶。

及师定伊犁,值胡中藻以赋诗诽上诛。中藻为鄂尔泰门生,鄂尔泰从子鄂昌与唱和,连坐。上责鄂容安不为陈奏,行赏独不及。命与班第驻守伊犁。

阿睦尔撒纳叛迹渐著,鄂容安入告。上令与萨喇尔率师至塔尔巴哈台相机捕治。阿睦尔撒纳入觐,中途遂叛,伊犁诸宰桑应之。鄂容安与班第力战不支,相顾曰:“今日徒死,於事无济,负上付讬矣!”班第自刭。鄂容安腕弱不能下,命其仆剚刃於腹,乃死。故事,大臣予谥者,内阁拟二谥请上裁,以翰林起家者例谥“文”,至是拟“文刚”、“文烈”,上抹二“文”字,谥刚烈。图形紫光阁,上亲为赞,有曰:“用违其才,实予之失。”盖重惜之也。以次子鄂津袭爵,官至伊犁领队大臣,坐事夺官;以鄂容安长子鄂岳袭爵。

纳穆札尔,图伯特氏,蒙古正白旗人,都统拉锡子。纳穆札尔自閒散授蓝翎侍卫。累迁工部侍郎、镶蓝旗满洲副都统。乾隆十五年,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之乱既定,命偕班第驻西藏。议增设噶卜伦,皆予紥萨克衔。自喀喇乌苏至库车增台八,设兵。准噶尔通藏,凡阿里、那克桑、腾格里淖尔、阿哈雅克四路,各於隘口设卡伦。又有勒底雅路,为准噶尔犯藏时间道,亦驻兵防守。迭疏陈请,皆如议行。

十九年,杜尔伯特诸部来降,命赴北路料理游牧。偕喀尔喀亲王得亲紥布规画安置辉特、和硕特十三旗於固尔班舒鲁克,杜尔伯特十旗於鄂尔海西喇乌苏,分界驻牧,设卡伦防范。纳穆札尔抚降人颇至,当夏,虑赴京领饷不耐炎暑,请遣使转饷至张家口散给;及秋,杜尔伯特诸旗遇霜雪损畜,入告,予米五百石赈抚。辉特、和硕特诸旗生计绌,奏济以粮畜。

阿睦尔撒纳叛,命驻乌里雅苏台。旋移户部侍郎。二十一年,和托辉特台吉青滚杂卜亦叛,纳穆札尔虑喀尔喀诸部为所动,传檄谕以利害。上嘉之,授参赞大臣,从将军成衮紥布率索伦兵追捕青滚杂卜。十一月,师至杭哈奖噶斯,已近俄罗斯境,捕得青滚杂卜,槛送京师。上奖纳穆札尔勇往,封一等伯,世袭,号曰勤襄。二十二年,授工部尚书、正红旗满洲都统,命驻科布多。旋又命移驻布延图。十月,署定边左副将军。二十三年,议乌梁海降人酋曰察达克所属鄂拓克置得木齐、收楞额,治庶事。请以得木齐改佐领,收楞额改骁骑校,岁贡貂皮送乌里雅苏台,赉以缎布。疏入,如所议。

师讨霍集占,复授参赞大臣,出西路。寻授靖逆将军,会雅尔哈善攻库车。及兆惠代雅尔哈善,将师自阿克苏进逼叶尔羌,至喀喇乌苏,为霍集占所围。纳穆札尔及参赞大臣三泰先奉命帅师济兆惠军,兆惠遣副都统爱隆阿、侍卫奎玛岱来迎。纳穆札尔道遣爱隆阿先还,而与三泰、奎玛岱将二百骑夜进,遇贼三千馀,围数重,力战矢尽,遂没於阵。上闻,追封三等义烈公,谥武毅。祀昭忠祠。回部平,图形紫光阁。

子保宁,自有传。保泰,自拜唐阿累迁察哈尔都统,与雅满泰同为驻藏大臣,廓尔喀侵藏,保泰坐请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避兵,又匿廓尔喀未构兵前表贡方物,及遣使有所请不以入奏,上改其名曰俘习浑,与雅满泰同夺职荷校,先后予杖者四。藏事定,戍俘习浑黑龙江。赦还。雅满泰复授侍卫。

三泰,石氏,汉军正白旗人,都统石文炳孙也。父观音保,官至都统。三泰,自蓝翎侍卫累迁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吏部侍郎。乾隆二十三年,命军机处行走,调户部侍郎。命以参赞大臣行走从纳穆札尔出西路。七月,命纳穆札尔、三泰率健锐营及索伦、察哈尔兵应兆惠。夜进,期以黎明至兆惠军。遇贼,众寡势不敌,力战,三泰坠马,徒步击贼,中创死。三等侍卫彰武、蓝翎侍卫班泰、管站四品花翎西拉布、护军校委署章京齐旺紥布及兆惠所遣迎师三等侍卫奎玛岱,皆死。上闻,追封三等子,谥果勇。

石廷柱之裔,本以散秩大臣世袭,至是,别授其兄祥泰散秩大臣。回部平,图形紫光阁。上追悼纳穆札尔、三泰死事,为赋双义诗,以傅清、拉布敦殉西藏,班第、鄂容安死伊犁相拟。谓“此六人者,事异心同,皆与国休戚之荩臣也”。子佛柱,袭子爵、散秩大臣,官阿克苏领队大臣。

论曰:高宗朝徼外诸叛,霍集占最桀骜耐战,方其困兆惠保叶尔羌,非师武臣力,几不能克。阿睦尔撒纳既叛,师未接,辄远窜,非霍集占比也。珠尔默特那木札尔欲背中国,乃汗准噶尔,尤愚妄,殆不足数。六臣所遇异,故其效亦殊。大诛既加,罪人斯得,咸廪廪称义烈矣。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