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一百八

○裘曰修吴绍诗(子垣坛)阎循琦(王际华)曹秀先周煌(子兴岱)曹文埴(杜玉林王士棻)金简(子缊布)

裘曰修,字叔度,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进士,改庶吉士。自编修五迁至侍郎,历兵、吏、户诸部。胡中藻以赋诗讪上罪殊死,事未发,曰修漏言於乡人。上诘曰修,不敢承,逮所与言者质实,上谓“曰修面欺。”二十年五月,下部议夺职,左授右中允。十二月,擢吏部侍郎。二十一年,令在军机处行走。师讨准噶尔,命如巴里坤董军储。二十二年,疏言:“西陲回民数十部落,厄鲁特人介其中。当策妄阿喇布坦时恣杀掠,回民久切齿。请敕伯克额敏和卓,厄鲁特窜入境当擒戮,予赏赉,勿被煽生疑惧。”寻还京师。

河屡决山东、河南、安徽境,积水久不去。是岁上南巡莅视,既返跸,命曰修会山东、河南、安徽诸巡抚周行积水诸州县,画疏濬之策。曰修至安徽,偕巡抚高晋疏言:“安徽宿、灵壁、虹三州县频年被水,上承河南虞城、夏邑、商丘、永城四县积水,下注毕汇於宿州。宿州有睢河,虹县有潼河,泗洲与宿迁、桃源接壤处有安河,皆境内大水,与灵壁、虹县诸支港当次第疏濬,俾入洪泽湖。洪泽以清口为出路,上令去草坝使畅流,江南之民,仰颂圣明,宜令每岁应期开放。”

曰修至河南,偕巡抚胡宝瑔疏陈:“黄河南岸,自荥泽以下诸水,东入睢,东南入淮,皆浅阻不能宣泄。东境幹河,在商丘为丰乐河,在夏邑为响河,在永城为巴河,实即一水,次则贾鲁河,又次则惠济河、涡河,皆当疏濬。自永城至汝宁府支河当施工者凡十二,导积水自支河入於幹河。其不能达者,或多作沟渠,或渟为薮泽,潢汙野潦,有所约束而不为民害。”

曰修至山东,偕巡抚鹤年疏请培馆陶、临清滨运河诸州县民埝,官给夫米,令实力修补。复偕巡抚蒋洲疏言:“山东当疏濬诸水,以兖州为要,曹州次之。兖州宜治者九水,曹州西南境当濬顺堤河,东北境当於八里庙建坝,俾沙河、赵王河水入运,赖以节宣。”曰修诸议皆称上意,命及时修筑。

曰修复至安徽,议濬颍州府境与河南连界者六水,在府境者四水,加疏宿州境睢河,并宽留清口坝口门。上奖所议甚合机宜。还河南,诸幹河工竟,议续濬商丘、遂平、上蔡、新蔡诸支流凡五水,并筑诸堤堰。调户部侍郎。二十三年,诸水毕治,御制诗褒之。疏言:“诸行省偏灾,米豆例免税。但以免税故,稽查繁密。欲通商而商反以为累,卻顾不前。请如常收税。”下九卿议行。京师平粜,曰修言粜价过减,適令商家乘机居积,请石减百钱,数日后市价稍平,以次渐减。会天津民讼盐商牛兆泰,兆泰与曰修有连,曰修尝寄书,上命不必在军机处行走。二十五年,授仓场侍郎。

二十六年,河决杨桥,命如河南勘灾赈,并议疏泄。曰修请广设粥厂,饥民便就食;量增料价,料易集,工可速蒇:上皆可其奏。上遣大学士刘统勋、兆惠督塞河。曰修勘下游,疏言:“黄水悉入贾鲁、惠济二河,二河倘不能容,为患滋大。宜察堤埝为河水所从入,悉堵御,俾中流不至复决。”曰修还杨桥,疏言河流逼北岸,当挽行中道;又请培补沁水堤,并赈流民:得旨嘉允。曰修子编修麟,卒於京师。上念曰修所领事将竟,有子丧,母老,召还京师。工竟,上制中州治河碑,褒曰修及宝瑔不惜工,不爱帑,不劳民,上源下流,以次就治。旋居母丧,归。

二十八年,上以直隶连年被水,曰修服将除,召来京督直隶水利。署吏部侍郎。河渠工毕,曰修请迎生母就养。上令会高晋筹濬睢河,曰修言当厚蓄清水以刷淤泥,秋冬水弱,南北筑坝堵截,至四月水涨,启坝分泄,上采其议。二十九年,福建提督黄仕简疏论总督、巡抚得厦门洋行岁餽,命曰修偕尚书舒赫德往按,并命曰修暂署福建巡抚。谳定,还京师,署仓场侍郎。三十年,授户部侍郎。

三十一年,上以江南淮、徐诸河堤前令曰修等经营修筑,为时已久;复命曰修及高恒往勘山东、河南毗连处,并令巡视。曰修等疏言:“诸水自二十二年大治后,岁於农隙疏濬,堤岸亦以时培补,现无淤垫残缺。”报闻。迁尚书,历礼、工、刑三部。三十三年,丁生母忧,归。三十四年,召授刑部尚书。初,江南、山东蝗起,命曰修捕治。是岁畿南蝗,复命捕治。曰修至武清,令顺天府尹窦光鼐行求蝗起处。上责曰修不亲勘,左授顺天府府尹。寻迁工部侍郎。

三十六年,命如沧州勘运河,疏请改低坝基杀水势,疏下流引河,移捷地闸,裁曲就直,疏减河使顺流达海,上从之。迁工部尚书,命南书房行走。命督濬北运河。三十七年,又命督濬永定、北运诸河,疏言:“治河不外疏筑,而筑不如疏。直省近水居民与水争地,水退即占耕,升科筑埝。有司见不及远,以为粮地自当防护,逼水为堤埝埝,水乃横决为灾。请敕所司,淀泊毋得报垦升科,横加堤埝,使水有所归。”上降旨严禁。

三十八年四月,曰修病噎乞归,上以“钱陈群尝病此,以老许其归;今曰修方六十,不当如陈群之引退。”赐诗慰之,屡遣存问,御医视疾。旋加太子少傅。卒,谥文达。子行简,自有传。

吴绍诗,字二南,山东海丰人。诸生。雍正二年,世宗命京官主事以上、外官知县以上,举品行才猷备任使,即亲戚子弟不必引避。时绍诗世父象宽官湖北黄梅知县,遂以绍诗应诏,引见,分刑部学习。十二年,授七品小京官。乾隆初,累迁至郎中。外擢甘肃巩昌知府,迁陕西督粮道。总督永常劾绍诗采兵米侵帑,夺职,下巡抚锺音鞫治。绍诗以市米贵贱不齐,为中价具报,非侵帑。状闻,发军台效力,以母病许赎。

二十二年,高宗南巡,绍诗迎跸。起贵州督粮道。迁云南按察使。调甘肃按察使,就迁布政使。疏言宁夏驻防将军以下官禄应给粳米,请改徵诸民应纳粟米石者,改交粳米七斗,上命宁夏驻防官禄如凉州、庄浪例,改折价。又疏镇番县柳林湖招垦地,请如安西瓜州屯田例,升科纳赋,较前此徵租岁计有盈,且民户世业,俾可尽心耕耨,下总督杨应琚等议行。甘、凉诸县旱,绍诗复疏言张掖、永昌、镇番、碾伯、高台五县旧无城,抚彝厅、隆德、泾州城已损坏,请以时修筑,使饥民就工授食,下巡抚常钧议行。旋以忧归,三十一年,服除,擢刑部侍郎。

出为江西巡抚。以南昌、九江二卫屯田租过重,赣州、袁州、铅山三卫所租重而田缺,疏请减租,下总督高晋详勘量减。上犹产铁砂,民争取滋事,疏请募民淘采,募商设厂收镕,为之条例。九江关监督舒善、建昌府知府黄肇隆皆以不职为上闻,责绍诗不先事论劾,部议夺职,命宽之。三十四年,召为刑部尚书,未上,调礼部尚书。是岁南昌等县被水,十月,绍诗将受代,始奏请缓徵。上谕曰:“灾地收薄,小民岂能复事输将?绍诗迁延不问,直至开徵将及一月,始以一奏塞责。现虽传谕停缓,急公者纳粮不免拮据,疲窘者徒受催科之累。此皆绍诗全不知以民事为重有以误之也。绍诗累经部议降革,并从宽留任。此则玩视民瘼,难复曲贷。”因命夺职。

三十五年,起刑部郎中,三十六年,擢侍郎。皇太后八十万寿,列香山九老,赐以宴赉。三十七年,调吏部侍郎。三十九年,乞致仕。四十一年,上东巡,迎跸,加尚书衔。卒,年七十八,谥恭定。子垣、坛。

垣,自举人入赀授兵部郎中,三十五年,特命调刑部。三十六年,绍诗为侍郎,上以垣本特调,命毋回避。三十七年,弟坛为侍郎,乃调吏部。迁监察御史,以忧归。服除,补原官。迁给事中。以弟坛为巡抚,例不为言官,署吏部郎中。坛卒,复为给事中。五迁为吏部侍郎。四十九年,外授广西巡抚。五十年,入觐,与千叟宴。调湖北巡抚。江夏等州县旱,疏请缓徵平粜,募商赴四川买米。五十一年,卒,上赐恤,犹奖其实心治灾赈也。

坛,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三十一年,绍诗为侍郎,上以坛治事明敏,毋回避。三十二年,超授江苏按察使,就迁布政使。江宁、苏州两布政所属,互支官俸兵米,坛疏请更定;江苏赋重甲诸行省,每遇奏销,款目繁複,坛疏请分别总案、专案,以便察覈:皆议行。三十七年,内擢刑部侍郎。三十九年,太监高云从以泄道府记载诛,京朝诸臣从问消息者皆夺职,坛亦与。上谓:“不意坛竟至於此!念其练习刑名,废弃可惜。左授刑部主事。”迁郎中。四十四年,授江南河库道,迁江苏布政使。四十五年,擢巡抚。疏言:“吴县旧有公田万二千五百亩,银漕外岁纳租息佐转漕,逋租甚钜。以非正赋,遇蠲免不得与。请并予豁除,灾歉随赋蠲缓。”又疏言:“江、河险处设救生船五十六,今裁存二十八。请增募四十,分泊京口、瓜州、金山诸处。”并从之。旋卒。

绍诗父子明习法律,为高宗所器。绍诗两为侍郎,垣、坛在后在郎署,特命毋相避。及绍诗移贰吏部,以坛继其后。父子相代,尤异数。乾隆初,重修大清律例,绍诗充纂修官,纲目二卷,实所釐定。坛复著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

阎循琦,字景韩,山东昌乐人。乾隆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三迁广东道御史,仍兼工部行走。疏言:“江南诸行省水灾治赈,应照户口秤定银封。主其事者每假手胥吏,不能无扣减,甚或私用轻戥。宜令督抚派专员监封,仍令道府以时抽验。贫民以银易钱买米,当禁奸民剥削。富家积钱,亦应令其散易,以平市价。”上曰:“循琦所言,颇中情弊。但若明降谕旨,不肖者未必畏惮;本无此弊者,或转因此启其舞弊。当抄循琦奏寄诸行省督抚,令加意体察。”又疏言八旗义学教习多不实心督课,请岁派大臣会礼部堂官严察,上为罢八旗义学,令董理各官学大臣尽心教育。迁转吏科掌印给事中。

三十四年,特命兼吏部文选司郎中。迁内阁侍读学士,仍兼吏部行走。京西门头沟煤窑岁久淤塞,有议他处营采者,因缘为利,命循琦会勘。谓旧窑产煤本旺,凿沟隧,疏积水,淤去而煤畅;他处有可采,当以时招商。议上,大学士傅恒覆奏如循琦言。三十六年,超擢工部侍郎。会试知贡举,事毕入对,上问:“诸臣知贡举每有条奏,汝独无,何也?”循琦对:“科场条例已甚详备,诸臣实力奉行自足,不敢毛举一二端自谓晓事也。”上曰:“汝言是。凡事皆当如此,非独知贡举而已。”三十八年,迁工部尚书。四十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恭定。

王际华,字秋瑞,浙江钱塘人。乾隆十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十三年,大考翰詹,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广东旧设两学政,十五年,以侍读程岩督广韶学政,际华督肇高学政,旋用岩议裁并,以忧归。服除,起原官。三迁至侍郎,历工、刑、兵、户、吏诸部。在兵部,疏言:“武乡会试旧例,外场挑双好、单好、合式三类入内场,双、单好列东号,合式列西号。不肖者见列西号,知不能幸中,纷纷求出。即有归号,终日喧哗。请嗣后武乡会试,但挑双、单好,毋更挑合式。”在吏部,疏请在京文武官吏议处,及各部会议外省文武官吏议处,当分别定限,皆如所议。三十四年,迁礼部尚书。三十八年,加太子少傅,调户部尚书。四十一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赐其子朝梧内阁中书,官至山东兖沂曹道。

程岩,字巨山,江西铅山人。以检讨督广东肇高学政,移督广韶学政。建议裁并,即以命岩。官至礼部侍郎。

曹秀先,字恒所,江西新建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未试,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年,迁浙江道御史。十七年八月,举恩科会试,秀先从子咏祖坐关节诛,秀先当夺职,上以秀先初不与知,但失察,命宽之。十八年,近畿蝗,秀先请御制文以祭,举蜡礼;州县募捕蝗,毋藉吏胥。上曰:“蝗害稼,惟实力捕治,此人事所可尽。若欲假文辞以期感格,如韩愈祭鱷鱼,鱷鱼远徙与否,究亦无稽。朕非有泰山北斗之文笔,好名无实,深所弗取。”下部议,罢蜡礼,馀如所请。七迁至侍郎,历工、户、吏诸部。三十九年,迁礼部尚书、上书房行走,命为总师傅。四十六年,礼部议四十七年祀祈穀坛日用次辛。上曰:“朕御极以来,遇正月上辛在初三日前,当隔岁斋戒,改用次辛。其有初四日上辛亦改次辛者,以为圣母皇太后祝釐,朕率王公大臣拜贺东朝,礼不可阙。至明岁正月上辛,则非向年可比矣。如谓不敢轻易朝正令典,亦当备稽往例,具奏请旨。乃遽行题达,何昧昧至此!”礼部堂官悉下部议,秀先当夺职,复命宽之。四十七年,罢上书房总师傅。四十九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恪。

秀先少孤,事母胡孝,尝为吮疽。母卒,庶母龚为携持,事如母。学於兄茂先,事之如严师。既贵,收宗族,弭乡里水患。莅政勤慎廉俭,罣吏议数四,辄命减免。秀先颜其堂曰“知恩”,纪上眷也。

子师曾,自兵部郎中屡迁至侍郎,历礼、兵二部。嘉庆二十五年,以兵部失行在印,左授太常寺少卿。道光初,再迁太常寺卿。请修墓,归。卒。

周煌,字景垣,四川涪州人。乾隆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年,命偕侍讲全魁册封琉球国王尚穆。寻迁右中允,再迁侍讲。二十二年,使还,奏上琉球国志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以从兵在琉球失约束,下吏议,当夺官,上以煌远使,且在姑米山遇风险,命宽之,仍留任。二十三年,大考二等,开复。寻迁左庶子,命上书房行走。累迁兵部侍郎。三十八年五月,命如四川按壁山民讼武生勒派;十月,复命如四川按蓬溪诸生讼县吏勒派:俱鞫虚,罪如律。四十四年,擢工部尚书。四十五年,调兵部尚书。四十六年,上幸热河,煌诣行在入对。四川方多盗,号为侂噜子。总督文绶疏报,遣将吏捕治。上以谘煌,煌对:“侂噜子所在多有,县辄百十人,其渠号‘朋头’。白日劫掠,将吏置不问。甚且州县胥役亦为之,大竹县役子为盗渠,号一只虎。”上为罢文绶,调福康安督四川,命防护煌所居村。四十七年,命为上书房总师傅,未逾年,以煌不胜总师傅,罢之。四十九年,调左都御史。五十年,以病乞休,诏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致仕。寻卒,进太子太傅,赐祭葬,谥文恭。

子兴岱,字冠三。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超授内阁学士。擢侍郎,历礼、吏、户诸部。命在南书房行走。嘉庆四年,祭告川、陕岳渎。川、楚教匪乱方急,上命兴岱经被寇州县宣谕慰恤,并传诏招抚;复以军中诸将勇怯谘兴岱。兴岱奏:“臣行次广元,民言总兵朱射斗在高院场战败,总督魁伦未遣兵应援,又不严守潼关。贼夜掠太和镇,焚杀甚酷。行次梓潼,贼正扰县境,民纷纷徙避。臣在县督率严防,驻二日乃行,途中宣上指慰谕。民言川军逐贼,德楞泰最奋勇,且能於临阵广布德意,解散胁从。但贼势方张,一人不能兼顾。请敕督兵诸大臣同心协力。”上夺魁伦官,逮诣成都,命兴岱会勒保按鞫。事毕,还京师。煌尝两使四川按事,兴岱复继之,时以为荣。六年,充江西考官,坐受餽,并索取衣裘,命退出南书房,左授侍读学士。八年,大考,以老乞休,上从之。旋复授编修,迁侍讲。擢内阁学士,复再迁左都御史。十四年,卒。

曹文埴,字竹虚,安徽歙县人。乾隆二十五年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直懋勤殿,四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命在南书房行走。再迁詹事府詹事。居父丧,归。四十二年,诣京师,谒孝圣宪皇后梓宫。丧终,仍在南书房行走。授左副都御史。迁侍郎,历刑、兵、工、户诸部,兼管顺天府府尹。军机章京、员外郎海升殴杀其妻,以自缢报,其妻弟贵宁争非是。命左都御史纪昀等验尸,仍以自缢具狱。贵宁复争言:“海升与大学士阿桂有连,验不实。”更命文埴与侍郎伊龄阿覆验,得殴杀状,以闻。上奖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阿桂以尝奏及语袒海升,坐罚俸,昀下吏议,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及郎中王士棻等皆遣戍。擢文埴户部尚书。复命与伊龄阿如通州督漕政,漕船回空较早,命议叙。

五十一年,命如浙江察仓库亏缺。旋复命阿桂会文埴董理。浙江滨海建石塘,外积柴为障,是为柴塘。外又累土为坡以护,是为坦水。巡抚福崧疏请筹岁修,命文埴并按。文埴言:“柴塘日受潮汐,往来汕刷,势不能无蹲蕣。今既为坦水,若不以时补修,不足当潮势而为石塘之保障。”得旨,如所议。文埴还京师。上以阿桂及文埴鞫平阳知县黄梅未得实,下部议,降二级,命宽之。

五十二年,文埴以母老乞归养,俞其请,加太子太保,御书赐其母。五十四年,上以明年八十万寿,命文埴毋诣京师。文埴疏言:“母健在,明年当诣京师祝嘏。至时如未能远离,当自审度。上体圣意,下顺亲心,诸事皆从实。”得旨:“卿能来,朕诚喜,但毋稍勉强。”五十五年,文埴诣京师祝嘏,上赐文埴母大缎、貂皮。五十六年,御试翰詹,文埴子编修振镛列三等。上以才可造,又为文埴子,擢侍讲。寄赐文埴御制文勒石拓本。六十年,以上御极周甲子,文埴诣京师贺,上复赐文埴母御书、文绮、貂皮。嘉庆三年,卒。高宗方有疾,恤典未行。五年,仁宗命予恤,谥文敏,并赐文埴母大缎、人参。

乾隆之季,和珅专政,嫉阿桂功高位其上。海升妻之狱,辞连阿桂。和珅妄谓文埴能立异同,欲引以为重。文埴特持正,故非阿和珅,母老决引退,恩礼弗替。子振镛,自有传。

杜玉林,字凝台,江苏金匮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外授江西南康知府,三迁四川布政使。四十四年,内擢刑部侍郎。四十五年,命如四川按会理州沙金凤诉其兄土司金龙占田狱。谳定,金凤复诣京师呈诉,覆谳如玉林议分田,惟狱情未尽,又知州徐士勋当劾,玉林以同乡置不问。吏议当左迁,上授玉林工部侍郎,仍领刑部事。旋复还刑部,迭使湖南北、江南谳狱。尚书福隆安仆笞杀役夫,贿他人自代,玉林不能察,降三品冠服。旋命复本秩。五十年,坐海升妻狱,戍伊犁。明年,召还。授刑部郎中。行至泾州,卒。

玉林善治狱,尝曰:“刑一成而不变。治律例犹善医,贵不泥於方书,而察其受病之实。不如是无以临民。”

王士棻,字兰圃,陕西华州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和珅为步军统领,宠其役,役占通州车行。州民诉刑部,士棻为定谳,戍其役黑龙江。上诣碧云寺礼佛,讶池涸,问其故。僧言寺后开煤矿,引水别流。上怒,逮主其事者下刑部,则和珅奴也。诸曹惮和珅,不欲竟其狱,士棻复为定谳。上责和珅而诛其奴。五十年四月,海升妻之狱,刑部侍郎杜玉林坐验尸不以实,当谴。上欲以士棻代,而士棻亦佐验。上谕曰:“王士棻在刑部年久,前因召对,观其人尚有才,方欲量加擢用。乃覆验回护,逢迎阿桂,罪无可逭。”遂与玉林戍伊犁。明年,召还。授刑部员外郎。五十二年六月,特擢江苏按察使。五十五年,高邮州吏以伪印徵赋,事发,巡抚闵鹗元以下皆坐重谴。上以按察使得奏事,士棻见巡抚以下互相徇隐,置若罔闻,士棻本起废籍,尤负恩,命夺职;总督书麟等请遣戍,上许纳赎。寻复授刑部员外郎。五十七年,以病乞归。嘉庆元年,卒。

士棻治狱,虚公周密,每有所平反。章丘民辛存义索逋於屠者,死於途,旁置屠刀。县吏坐屠杀人。士棻奉命诣谳,躬访於村女,别得罪人,屠乃雪。旗丁有兄弟异母而同居者,兄鳏,弟有妇,夜为人戕,母诉长子奸杀。士棻莅视,长子伏地哭,无一语。在侧指画者,母之侄也。士棻审视良久,叱其侄曰:“杀人者汝也!”侄股栗具伏。泰安嫠颜氏富而子幼,夫弟强之嫁,走诉部。或餽士棻白金五千,士棻拒之,卒论如律。邳州民有舅讼甥者,谓其发母墓,罪殊死。士棻疑之,为覆谳。盖甥为前母子,舅则后母兄。后母憎长子,舅诳之曰:“汝母墓有蛇迹。”甥与其妻往视,舅伺丛墓间,执诣县。士棻得其情,白长子枉。士棻尝曰:“刑官之弊,莫大於成见。听讼有成见,强人从我,不能尽其情,是客气也。断罪有成见,或偏於严明,因求能折狱名;或偏於宽厚,自以为阴德:皆私心也。”高宗知其才,屡坐谴,终不使废弃,仍俾为刑官。世传其再起复欲用为侍郎,和珅实尼之云。

金简,赐姓金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初隶内务府汉军。父三保,武备院卿。金简,乾隆中授内务府笔帖式,累迁奉宸院卿。三十七年,授总管内务府大臣。监武英殿刻书,充四库全书副总裁,专司考覈督催。三十九年,授户部侍郎,管钱法堂,镶黄旗汉军副都统,赐孔雀翎。四十年,奏:“京局鼓铸,每年七十五卯,钱九十二万七千三百五十千。岁馀二万馀千,加以节年馀存,遇闰侭可抵放。请裁去闰月四卯。”从之。四十三年,命纂四库薈要,署工部尚书。命赴盛京察平允库项亏短,关防拉萨礼等治罪如律。奏定盛京银库章程,下部议行。四十六年,命总理工部。四十八年,擢工部尚书、镶黄旗汉军都统。四十九年,请疏濬卢沟桥中泓五孔水道,并请定三、四年疏濬一次。五十年,与千叟宴。四库全书成,议叙。命修葺明陵,请加筑思陵月台,并拓享殿、宫门。五十六年,故安南国王黎维祁听所属黄益晓、黎光霁等禀请归国,命金简察治,益晓、光霁等并发遣。五十七年,调吏部尚书。五十九年,卒,令皇孙绵{勤心}奠醊,赐祭葬,谥勤恪。金简女弟为高宗贵妃。嘉庆初,仁宗命其族改入满洲,赐姓。

缊布,金简子。初授拜唐阿,擢蓝翎侍卫。乾隆四十八年,授泰宁镇总兵。六十年,召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嘉庆三年,授镶红旗汉军副都统。四年,授工部侍郎,赐孔雀翎。奏请增设内务府养育兵,上斥其例外乞恩,意在沽名。俄以清字摺误书孝圣宪皇后徽号,夺官,予四品顶带,留佐领。旋复授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五年,授兵部侍郎。六年,擢工部尚书、镶红旗汉军都统。九年,署户部尚书。十四年,卒。

论曰:曰修奉使治水,利泽施於生民;绍诗疏律义,尚平恕:皆有子克承厥绪。循琦、际华、秀先回翔台省,以笃谨被主知;文埴眷尤厚,不阿时相,洁其身以去:皆彬彬平世令仆才也。乾隆之季,民穷盗起,煌父子言乡里民间疾苦,高宗不以为忤。金简起戚畹,所论铸钱、葺明陵,及黎维祁乞归国,并关国故,故比而次之。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