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一百四十一

○万承风周系英钱樾秦瀛李宗瀚韩鼎晋朱方增

万承风,字和圃,江西义宁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直上书房,侍宣宗读。六十年,典试云南。时仁宗在潜邸,赐诗宠行。累迁翰林院侍读。嘉庆三年,大考,降检讨。四年,督广东学政。琼州海寇猝发,承风以闻,命总督吉庆按治,总兵西密扬阿等以恇怯置吏议。累迁侍讲学士,任满还京,直上书房,擢詹事。督山东学政,整厉士习,扶持善类。洊擢礼部侍郎,命还京。

十二年,督学江苏。以清江浦、荷花塘河工取势太直,屡筑屡圮,奏请复旧,诏如议行。调兵部。十四年,上五旬万寿,陈请解任还京祝嘏,诏严斥,左迁内阁学士。调安徽学政。定远士子与凤阳胥役有隙,至试期辄修怨,当事者庇胥役,士益愤,承风疏请下巡抚严治胥役,置诸法。擢兵部侍郎,还京,仍直上书房,充经筵讲官。十七年,引疾归,寻卒,入祀乡贤祠。宣宗即位,追念旧学,赠礼部尚书衔,谥文恪。道光十二年,晋赠太傅,子方楙等加恩有差。

周系英,字孟才,湖南湘潭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嘉庆十年,督四川学政。十四年,入直南书房,擢太常寺卿。寻改直上书房,授三阿哥读。上谕:“不但授读讲习诗文,当教阿哥为人居心以忠厚为本。”系英请加授资治通鉴,以知古今治乱兴衰之故,悉民间疾苦,上韪之。转光禄寺卿,督山西学政。任满回京,仍直上书房。十九年,擢兵部右侍郎,母忧去,服阕,补吏部侍郎。

二十四年,湘潭民与江西客民閧,相杀伤,巡抚吴邦庆亦籍江西,陈奏偏袒。系英询赍奏人,得事始末,於召对时面陈,乃调邦庆福建,诏以狱事畀总督察治。系英素以朴直被眷遇,邦庆初与善,约地方事有见闻必告,至是手书言其曲直;系英子汝桢亦致书在籍给事中石承藻询狱事:书并为邦庆得,先后以两书上闻。上怒系英庇乡人,部议革职,犹命以编修用。继以汝桢致书事,褫职回籍。

道光初,以四品京堂召用,历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二年,迁工部侍郎,督江西学政,寻调江苏,许密摺言地方利病,人才臧否。会濒江大水,学政驻江阴,系英目击灾状,贻书督抚,留官吏素得民者治赈务,假库帑三万两购米平粜,民感之。四年,调户部左侍郎,卒於任。

钱樾,字黼棠,浙江嘉善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陕西乡试,督四川学政。直上书房。两典江西乡试,督广西学政,累擢少詹事。嘉庆四年,还京,仍入直。骤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督江苏学政。时吴县令甄辅廷治诸生纠控罪过当,学政平恕曲徇所请,斥革生员二十五人。上闻之,解平恕任,以樾代,至则先复诸生名,仅坐首事者三人,士民称庆。方其赴任,途中见行船有大书“内廷南府”者,因上疏劾奸吏诡讬,上累圣明,诏饬关津禁绝,严罪所司。

时南河邵坝决口,瓜、仪私枭充斥,为闾阎害,命樾密访以闻。疏陈:“黄河自豫东界至桃、宿以上,水缓沙停,致河高堤浅,所在防溃。请於霜降后鸠工疏正河,并增筑堤防,先务所急。又以私枭为患,皆由官盐价贵,民利食私,若稍平盐价,则私枭自绝。”疏入,俱报可。寻调吏部,任满回京,调户部,兼管钱法堂事务。奏请申禁改漕折色,以清弊端。复调吏部,九年,坐失察书吏舞弊,以告病治中赵曰濂虚选运同,降内阁学士,樾上疏置辩,议革职,加恩赐编修。十年,擢鸿胪寺少卿,督山东学政。累迁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母忧归,服阕,引疾不出。二十年,卒。

秦瀛,字凌沧,江苏无锡人,谕德松龄玄孙也。乾隆四十一年,以举人召试山东行在,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洊迁郎中。五十八年,出为浙江温处道,有惠政。嘉庆五年,擢按察使。宁、绍、台三府水灾,有司匿不报,瀛力言於巡抚,乃得赈。调湖南,衡州岁歉,有司匿不报,方议派济陕西兵米,瀛复力言於巡抚,留米平粜。七年,以病归。逾两年,起授广东按察使,督郡县治盗,擒著盗梁修平、吴鰕喜置诸法。抚琼州黎匪,严禁赌博白鸽票。

十年,迁浙江布政使,入觐,乞内用,授光禄寺卿,转太常寺卿。疏陈广东治盗事宜,略曰:“海盗始在高、廉,近则阑入广州。大股如郑一、乌石二、总兵宝、朱濆等,声势甚张。内地顺德、香山、新会三县,连有肆劫,以马观、李英芳为之魁,与海盗勾结,捕急则遁入海中。统将出海,藉词迁延,不能尽力。黜提督孙全谋,而魏大斌即为之续。臣愚以为剿捕之法:一曰讨军实。水师废弛,则帑饷虚糜。洋商、盐商捐输宽裕,经手之员尚有侵渔,遣委之将仍复骄惰,非立法痛惩,徒资耗费。一曰树声威。盗善侦探,非先声詟人,盗已轻我。兵行之日,督抚宜举觞欢饮;有功而归,开辕行赏,不用命者,杀无赦。一曰戒虚饰。擒盗岂能皆真,一念邀功,谳多失实,偶有平反,不复深咎。嗣后总期弋获真盗,毋纵毋枉。至守御之法,尤宜急讲。炮台防守口岸,口岸多而汛兵少,盗船乘间直入;巡船复少,不能御盗,且为盗资。保甲仅属虚名,纵役讹索,反成厉政。欲行保甲团练,先须百姓服从。臣以为严防守必先澄清吏治,澄吏治必先固民心。一曰清狱讼。粤民好讼,大小案件,谕旨严饬,尚多沉搁。殆由案之初起,迟延不办,土棍讼师,从而把持,遂至供情屡易,莫可穷究。惟有督饬州县,有一案即清一案,务洗慵惰偏私之习。一曰抑冗滥。六计尚廉,近海州县有缉捕解犯之责,尤宜撙节,庶不亏仓库而累闾阎。一令到任,幕友长随,多人坐食,势不能复为廉吏。杂职武弁,惟利是图,稍授以权,即挟制文吏。杂职差委过多,亦滋扰累。一日惩蠹役。胥役熟习地方情形,串同官亲家属,肆为民害。广东胥役,每有暗通盗匪,收受陋规,此尤不可不严行惩创也。三者既举而吏治澄,吏治澄而民心固,於以举行保甲团练,无不可使之民,即无不可行之法矣。”疏上,诏下疆吏采行。迁顺天府尹。

十二年,擢刑部侍郎。以宗室敏学狱会拟轻纵,议褫职,诏原之,左迁光禄寺卿。历左副都御史、仓场侍郎。诏整顿仓场,虑瀛齿衰,以二品顶戴调左副都御史。寻授兵部侍郎,复调刑部。瀛治狱平慎,在浙辨定海难民十二人非盗。及海盗诬攀族人,已入告,卒更正省释。在部治运丁盗米,讦者谓以药置米中立溢,试之不验,仁宗亲试明其枉,尤为时称。十五年,以病解任。道光元年,卒。

瀛工文章,与姚鼐相推重,体亦相近云。

李宗瀚,字春湖,江西临川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嘉庆三年,大考二等,擢左赞善。累迁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五年,典福建乡试,母忧归,服阕,补原官,转侍读学士。九年,督湖南学政,历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二十年,丁本生母忧,服阕,在籍奏请终生祖母养,允之。道光三年,遭祖母丧。先是礼臣建议,为父后者为生祖母终三年丧,宗瀚幸奉功令,既而部议仍改期服,宗瀚本生父秉礼已老,而有子四人,以出继不得终养。五年,入都,召见,询家世官资甚悉。宗瀚具陈终养始末,宣宗为之嗟叹,遂补原官。八年,擢工部侍郎,典浙江乡试,留学政。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哀毁,扶病奔丧,卒於衢州,以衰服殓,年六十三。

宗瀚孝谨恬退,中岁以养亲居林下十年,书法尤为世重。

韩鼎晋,字树屏,四川长寿人。乾隆六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嘉庆九年,改御史。疏言天主教流传之害,请申禁以绝根株,从之。以母老请终养,十六年,服阕,补原官。疏陈四川积弊六事,曰:禁科派以安闾阎,除啯匪以防积渐,查卡房以全民命,禁拐骗以警贪顽,严摊捐以养廉洁,覈戎政以归实效。又言京师赌风大炽,多属王公大臣舆夫设局,倚势骫法,帝命指实,下诏严治。逾日,获赌案三,大学士、步军统领禄康舆夫为之魁。亲贵近臣,莫不悚息。

巡视山东漕务,转工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督陕甘学政。疏言:“榆、绥诸州县仓贮空虚,宜设法筹补,其地资蒙古粮食接济。今腹里边外俱荒,当分别安置抚恤。”又言:“南山善后事宜,宜行坚壁清野之法。山内流民杂处,最为奸薮,当严行保甲,使奸宄无所匿。军中掳胁难民子女,请严禁。南山附近及豫东并经兵燹,宜慎选牧令,以苏民气。川北荒歉,与陕、甘毗连,盐枭啯匪多出其中,请先事豫防。”并下疆吏如所请行。历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太常寺卿、左副都御史。

二十四年,命察视近畿水灾,督黄村赈务。督福建学政,疏言:“闽中吏治久窳,请不限资格,用廉幹吏补汀、漳、泉三郡望紧要缺,久其任以专责成。漳、泉营伍通盗,请责提镇立予重典,勿稍袒庇。”道光六年,迁仓场侍郎,以病罢。起补工部侍郎,京察,原品休致。卒於家,祀乡贤祠。

朱方增,字虹舫,浙江海盐人。嘉庆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云南乡试,迁国子监司业。十八年,教匪之变,方增劾直隶总督温承惠贻误地方,黜之。

应诏陈言,论用人理财,略曰:“近今大臣中,罕有以进贤为务者。盖荐举之事,易於徇私,党援交结,不得不防,而大臣亦遂引嫌自避。夫大臣避徇私之名,而忘以人事君之责,所谓因噎废食,非公忠体国者所宜有也。至於任用之方,则无过於考言询事。皇上博访周谘,徐为印证。於召对时,各就所长,谕使面陈,果能洞悉原委,又当试之以事,以观其能践与否。如或敷奏并无条理,则其人固不足用,而大臣之识见优绌,心地公私,亦可见矣。抑臣思臣工居职,苟非阘茸龌龊者流,孰不思自效?况蒙皇上训饬至再至三,而犹故习相仍,骤难振拔者,良有数端:条例过繁,文案蒨屑,虽有强敏之吏,而精神疲於具文,其实关於政治民生,转致不能详覈。一也。差务络绎,公私赔累,身家之恤不遑,民物之怀渐恝。二也。讦告之风,至今益甚。尝有以田土、斗殴细故而叩阍京控者,有司畏其挟制,不得不姑息委蛇。虽有急公自好者,其寻常蒨屑之事,岂皆一一可达圣聪?甚至匿名揭帖,无主名之可指。蠹吏猾胥,奸民恶仆,求谋不遂,惩治过严,皆可造作飞语,讦及阴私。足使任事之心,不寒而栗,委曲隐忍。奸宄横行,大都由此。三也。今皇上欲整饬因循积习,臣愚以为必先除此三者之弊,庶廓然无所疑畏,而得专精实政矣。经国之方,理财尤要。古者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斟酌盈虚,量入为出,用能经常不匮。今户部岁入岁出,年一汇奏。惟中外未合为一,条绪繁赜,极难釐剔。且凡拨解即谓之出,并未实计所用。新旧牵溷,凌杂益甚,而出纳诸款,又因有无定之款,盈朒参差。以故一岁之中,所出几何,覈之所入,赢馀若干,不能得其实数。请旨敕下户部,岁入岁出,宜合中外为一。核计赢馀总数,仍取前一二岁所赢馀,确实比较,然后审其轻重缓急,举一切例内例外诸用款,有可裁省停缓者,酌加撙节。庶合於古人通年制用之法,而度支充裕矣。”

二十年,入直懋勤殿,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寻督广西学政,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道光四年,大考第一,擢内阁学士。典山东乡试。七年,督江苏学政。十年,卒。

方增熟谙朝章典故,辑国史名臣事迹,为从政观法录,行於世。

论曰:万承风、周系英、钱樾以侍从之臣,轺车所至,建白卓然。秦瀛之治绩,李宗瀚之孝行,非仅以文藻称。韩鼎晋、朱方增侃侃献纳,言有体要,皆风采著於朝列矣。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