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一百八十

○李星沅周天爵劳崇光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诇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迁江西布政使,调江苏。二十二年,擢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二十五年,调江苏巡抚。二十六年,擢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於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馀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於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徵折色解部,於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徵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穀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议遂寝。

淮盐自陶澍整顿之后,历年又多积欠。星沅疏陈引盐壅积、课款支绌情形:“揆厥所由,官以畏难而因仍,商以畏难而取巧。成本增於杂费,行销滞於售私,年复一年,几同痼疾。先当以内清场私,外敌邻私,为急则治标之计。本年回空粮私,奏请查禁。其川私、垦私、潞私、浙私,均咨行堵缉。又引船夹带,为害最钜,扼要搜查,於扬州仙女庙及江宁下关缉获百馀万斤,提省审办。他如慎出纳,提缓课,派悬引,删繁文,配运残引,提售新盐,裁浮巡费,禁捏报淹销,酌议章程八条,以图整理。”疏入,下部议行。

旧制,总督兼管河务,自道光二十二年后停止,至是复命兼管。会兼署河督,疏请严禁厅员聚处清江,饬各归工次。奏筹外海水师事宜,曰磨厉人才,曰变通营巡,曰覈实会哨,曰扼要堵缉,曰配兵足数;又请添造战船,劝捐给奖:并允行。俄罗斯通商旧由陆路,忽有商船至上海,执约拒之。在任两年,宣宗甚加倚任。因久病,请解职回籍,允之。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於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於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周天爵,字敬修,山东东阿人。嘉庆十六年进士,归班铨选。道光四年,授安徽怀远知县,调阜阳。天爵少以坚苦自立,笃信王守仁之学。及为令,尽心民事,廉介绝俗,皖北盗贼横恣,与胥吏通,天爵极刑痛惩之。有劾其残酷者,总督蒋攸銛奏言:“天爵爱民如子,嫉恶如仇,古良吏也。”由是受宣宗之知,谕曰:“不避嫌怨之员,最为难得,小过可宥之。”连擢宿州知州、庐州知府、庐凤颍泗道。所至捕盗魁,无漏网者。十五年,擢江西按察使,仍调安徽,迁陕西布政使。

十七年,署漕运总督,寻实授。时漕务积弊,运丁水手尤恣悍,特用天爵严驭之,劾卫官十二员以儆众,诏褒勉之。

十八年,调署湖广总督,寻授河南巡抚,擢闽浙总督,皆未行,调授湖广总督。汉口镇为商船所聚,苦盗。川匪充铅船水手,每行劫杀人;陕、楚交界奸徒掠贩妇女,并为民害:天爵捕治如律,劾失察有司及承审纵延者,悉褫其职。荆州沿江旧於冬季委员巡缉盗贼,天爵谓属具文,罢之;遴幹吏暗侦,与地方官掩捕,以获盗多寡定功过。襄阳匪徒传习牛八邪教,又有天主、十字各教,捕诛数十人。每有疏陈,宣宗辄手诏褒嘉。连年水灾,滨江、滨汉堤垸多坏,疏请依治黄河法,遇险立挑坝,并以草护堤;饬治河州县,有大工解任专治,立限保工,限内失事者罚,绅董亦如之;汉水多湾曲,立砖石斗门以备蓄泄:并如议行。

天爵驭吏严,多怨者。二十年,己革大冶知县孔广义揭讦多款,天爵置不问。事上闻,严斥之,议革职留任。寻言官劾天爵酷刑,与广义言略同,命侍郎麟魁、吴其濬往按,得天爵信任候补知县楚镛用非刑,外委黄云邦诬执良民诸状,上震怒,褫天爵职,戍伊犁。二十一年,命赴广东交靖逆将军奕山差遣,寻免罪,留粤效力。二十二年,予四品顶戴,以知府候补,调江苏办理清江防务。海防事竣,留治淮、扬善后事宜,寻予二品顶戴,署漕运总督,兼署南河总督。二十三年,因滥刑及失察漕书私镌关防,连被吏议,疏请去职,命以二品顶戴休致。

久之,广西贼起,日益炽。文宗御极,求知兵大臣,尚书杜受田以天爵对,遂起广西巡抚,偕钦差大臣李星沅办贼。咸丰元年春,亲率兵与向荣会剿金田匪洪秀全等。贼窜武宣东乡,合击於东岭村,力战,兵有退者,天爵手刃之,援桴鼓而前,贼始却。时怀集、贺县及都康、下雷土司,凌云、东兰、横州、博白并有匪踞,檄各属力行团练,合力防剿。诏加天爵总督衔,专办军务,以布政使劳崇光摄巡抚事。天爵年近八旬,每战亲临前敌,惟与李星沅、向荣皆不协。星沅既疏请特简总统督师,寻病殁,命天爵暂署钦差大臣。贼由武宣窜象州,诏斥天爵等相持日久,不能制贼,褫总督衔,解军务,回省暂署巡抚。洎赛尚阿至军,议复不合,自陈衰病,诏命来京。既至,连召对十一次,极言军事,文宗为之动容,然方倚赛尚阿,亦未尽用其言。

二年,粤匪扰及两湖,天爵侨居宿州,命偕安徽巡抚蒋文庆治防务。三年,疏陈庐、凤为江淮要区,赴正阳关抚旧捻张凤山等一千二百人用之,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举行团练。未几,安庆陷,文庆死之。命天爵署安徽巡抚,寻实授。江宁亦陷,天爵请扼黄河杜贼北窜,辞巡抚专任兵事。命以兵部侍郎衔督师剿宿州、怀远、蒙城、灵壁捻匪。北路渐清,进规庐、凤,擒定远捻首陆遐龄,散其众四千馀,被褒赉。疏论庐州知府胡元炜劣迹,请革职逮治,巡抚李嘉端置不问。元炜通贼内应,庐州陷,江忠源死之。粤匪踞临淮关,天爵外遏来贼,内清土匪,孤军支拄。方奉命往援庐州,以疾卒於军。

上震悼,诏嘉其秉性忠直,勇敢有为,心地品行迥超流俗,追赠尚书衔,依赠官赐恤,特谥文忠,不由内阁拟上;擢其子光碧都司,赐光岳举人。

劳崇光,字辛陔,湖南善化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二十一年,出为山西平阳知府。调太原,擢冀宁道,迁广西按察使。

二十八年,奉使赴越南册封。事竣入关,值匪乱,驻思恩、南宁,督军进剿。二十九年,迁湖北布政使,未行而湖南贼李沅发起新宁,仍留广西治防。沅发平,叙功赐花翎。三十年,就授广西布政使。庆远贼窜武缘、宾州,崇光偕提督向荣会剿。擒贼首陈胜,又平上林、迁江窜匪,设方略解散匪党凡数十起。抚张家祥收隶部下,改名国樑,后以战功显。寻署巡抚,副将伊克坦布战殁於桂平,檄总兵周凤岐赴援。时命李星沅督师,周天爵为巡抚专治军。崇光仍摄巡抚事,会办军务。

咸丰元年,大学士赛尚阿代星沅,而邹鸣鹤继为巡抚,崇光会办如故,平西林、博白、怀集窜贼。广东贼颜品瑶扰南宁、太平,崇光驻兵南邕,与广东军合击,屡战皆捷,品瑶就歼,又平贵县贼,被优叙。偕左江镇总兵谷韫灿平白山贼,举行南、太、泗、镇四府团练,歼颜品瑶馀党於灵山,加头品顶戴。二年,驻梧州,会广东军剿艇匪。寻金田贼洪秀全等永安突围出犯桂林,命崇光回援,至则贼已北窜,连陷兴安、全州,偕总兵和春追击之,贼遂入湖南。会云贵总督吴文镕疏称崇光有胆略血性,请重其事权,就擢巡抚。上疏略曰:“桂林虽解围,贼氛不远,群情尚复惊疑,增兵置防,皆非仓卒能办。惟就现有兵力布置,省标调赴各处者,次第撤回,驻防城内,遴选练丁分扼城外要隘。激励团练以作民气,招抚流亡以复民力,训练兵勇以肃军纪,搜缉土匪以靖内奸。各属游匪、土匪不时蠢动,额兵不敷分拨,鼓舞团练,以资捍卫而备援剿。”

时赛尚阿既黜,崇光专任广西军务,诏以匪虽已出粤境旧巢穴,虑渠魁踞之为回窜地步,责以搜捕党羽。三年,洪秀全等既踞江宁,分党北犯中原。兵事日棘,朝廷不暇顾及边远,广西伏莽时起,旋灭旋萌,饷绌兵单,惟恃团练,不能大创贼。崇光且剿且抚,支拄数载。洎英人踞广州后,广东贼氛复炽。艇匪窜扰广西,浔州、柳州、庆远、梧州、南宁相继陷。近地土匪益起,屡逼桂林。军中多降将,心皆叵测。崇光乞师於湖南,七年,骆秉章令蒋益澧率湘军赴援,屡破贼,复兴安、灵川,入屯省城,乃诛反侧,易守军,桂林始安。八年,奏留益澧在广西剿贼,连击艇匪於平乐令公渡、五塘,大破之,斩馘万馀,由是艇匪始衰,庆远、柳州相继复。

九年,调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英军犹踞省城,前任总督黄宗汉、巡抚耆龄等,皆驻外县不敢入。崇光至,坦然入城,与敌军狎居。寻实授总督,迭遣将御湖南、江西窜匪,击走之。本境土寇时起,皆不久扑灭。与广西军会剿艇匪,梧州、浔州贼匪渐清。至十一年,英法联军犯京师,和议成,广州敌军始退。同治元年,以失察都司陶昌培、知县许庆镕营私纳贿,降三级调用,命仍以一品顶戴赴贵州按事。前巡抚耆龄、御史华祝三复劾崇光任用非人,调度乖方,诏命自陈,下署总督晏端书、提督昆寿察按,得免议。

寻授云贵总督。云南自总督潘铎被戕,巡抚徐之铭结回酋以自保,张凯嵩继署总督,久不至,以规避黜,命崇光代之。崇光至贵州,会粤匪石达开馀党陷绥阳,督兵击走之,遂驻贵阳。三年春,土匪、苗匪屡来犯,偕巡抚张亮基勒兵固守,贼败退。时云南叛回犹杂处省城,议者皆言不可遽往。崇光迳行,军民父老喜,迎於郊,回众始稍敛。逆首马荣、马连升踞曲靖为巢穴。崇光知候补道岑毓英、降回总兵马如龙可用,四年春,令参将冯世兴与二人合师攻克曲靖,擒荣、连升等斩以徇,遂收马龙、寻甸,迤东肃清,遣提督赵德光克平江外贼巢,复广顺,进克贵州,黔西大定。五年,复普洱及思茅,云南军事渐利。

六年,卒,优诏赐恤。嘉其“沉毅有为,历官两广、云贵,皆不避艰险,俾地方日有起色”,赠太子太保,谥文毅。广西请建专祠,云、贵祀名宦祠。

论曰:粤匪之起也,始由疆臣玩误,继复将帅不和。李星沅、周天爵皆素以忠勤著,文宗采时誉而付以重任,於军事皆不得要领。及易以赛尚阿,而败坏益甚,虎兕出柙,遂不可制矣。劳崇光久在兵间,洪秀全北窜后已不顾旧巢,然伏莽四起,终赖湘军之力,数年而后克定;其於广东、云南皆受事於万难措置之时,履虎不咥,权略有足称焉。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