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志十六 灾异二

洪范曰:“火曰炎上。”火不炎上,则为咎徵。凡恒燠、草异、羽蟲之孽、羊祸,其灾火,赤眚、赤祥皆属之於火。

顺治十三年冬,庄浪燠,无雪。十八年冬,龙门无雪。

康熙二十一年冬,西宁无雪。二十七年冬,天镇无雪。三十五年冬,临县无雪。四十一年冬,平原燠如夏。四十二年冬,咸阳燠,无雪。五十九年冬,浮山无雪。

乾隆四年冬,彭泽、元昌燠如夏,人有衣单衣者。四十九年冬,菏泽无雪。五十七年冬,苏州无冰雪。

嘉庆三年冬,桐乡燠。十三年冬,昌黎无雪。十八年冬,郧县无雪。二十年二月,湖州大燠。

咸丰十年冬,皋兰无雪。

同治元年冬,黄县大燠。

光绪元年冬,望都、抚宁无雪。十四年冬,皋兰燠。

顺治三年五月,丘县雨麦。六月,潮阳雨豆。十一年六月,商州一蒂两瓜,大如斗。十二年二月,渭南天雨粟,平乐天雨荞麦。三月,凤阳、安西天雨叕麦、豌豆。五月,临潼、咸阳雨叕麦、豌豆。十四年二月,婺源雨黍。十五年冬,昌化竹生实。十八年十月,高要竹生实。

康熙二年十月,阜阳雨粟,粒若荞麦,圆小而坚,味辛,厚处盈寸。三年七月,婺源大鄣山竹生实,形如麰,民采而舂食之,厥味甘。二十一年三月,温州雨豆。二十二年四月,宁都天雨豆,又雨黑黍。二十六年二月,合肥雨黑豆。二十八年正月,含山雨小豆。四十一年二月,湖南竹生实。四十四年三月,葭州雨黑豆。四十五年春,横州竹生实。六十年夏,安化天雨荞麦。六十一年正月,大埔竹结实。十一月,岑溪枯竹开花。

雍正五年五月,锺祥竹开花。十月,当涂雨红绿豆,形如小麦,无蒂。十年,什邡县雨荞麦。十一年二月,山阳、清河雨黑豆,啖之味苦。十二年三月,宜昌竹结实,民采食之。十三年七月,夷陵竹生实如麦,民竞采食之。

乾隆二年二月,昌化雨豆。六年十一月,成县竹生实。十八年九月,阳春竹皆结实枯死。二十二年正月,永嘉东山竹结实如麦。二十三年,池州雨豆。二十六年,安化雨荞麦,形似而小。四十一年六月,馀姚雨小麦、黄豆。

嘉庆十二年春,黄陂雨豆。

道光二年夏,黄岩天雨菽。四年十月,黄梅雨豆麦穀米。十六年十二月,武宁雨豆。二十年十一月,锺祥竹开花。二十五年七月,竹生米,可食。

咸丰元年六月,孝义厅山竹结实,人采食;青浦竹生花。二年十一月,太平雨豆。四年二月,随州天雨豆。四月,黄冈雨黑豆,食之味苦。冬,武昌县雨黑豆。五年正月初三日,孝感天雨小豆。二月,又雨豆。三月,武昌天雨黑豆,如槐实;黄安雨豆。夏,黄州、蕲水雨豆,如槐实。十一月,黄冈天雨豆,如槐实;归州竹结实,人采食之。六年八月,随州雨豆。八年二月,兴国雨豆,色赤。秋,兴山竹结实。九年春,麻城民间番瓜成人形。十年,龙泉雨豆,色赤。十一年三月,麻城雨豆。十二月,溪梁雨豆,色赤。

同治元年八月,西宁丹噶尔厅竹开红花;滦州瓜窳剖之有血,食者立病。三年正月,永丰天雨豆,五色斑烂。三月,景宁、嵊县雨豆。五月,京山县雨豆,其色黑光。六年二月,栖霞雨草子如荞麦。夏,嵊县雨豆。七年,藁城生豆如人面,五官俱备。九年十月,遂昌雨穀,外黑内红;德兴雨豆,内黑外白。十一年三月,即墨天雨红豆荞麦。

光绪二年四月,青田雨豆。九年三月,咸宁雨红麦。十年八月,孝义厅竹结实。十一月,洮州山竹开花结实。

顺治十四年,武昌鸦啣火,集人庐,辄灾,一月始息。

康熙十六年,海丰有异鸟集林中三日,高六七尺,舒吭丈馀,啄鸡凫以食,居民奋击之,分啖其肉,辄病死。

顺治元年七月,商州郊外见大羊,色黄,长丈馀,百姓搏而杀之,肉重五百斤。四年五月,山阴民家羊生羔,三足,前二后一。五年,杭州民家羊生羔,三足。

康熙十二年,北山民家产一羊,一角一目,随毙。二十四年,顺德羊生羔,三足,前一后二。

乾隆元年四月,连州山羊入城,蹄角甚巨,人逐获之。五十五年,云梦见三足羊。

道光十七年八月,武进民家产羊,人首羊足,堕地即毙。

咸丰十年八月,江山西山白羊成群,倏不见。

同治三年,宁州民家羊产一羔,五角。

光绪九年九月,孝义厅民家羊产羔,人面羊身。二十五年,宁州民家羊产一羔,两首。二十七年三月,丹噶尔有一羊两头;一羔三足。三十三年,宁州民家羊生羔,人面。

顺治元年七月,西乡文庙火。六年正月初六日,无为州城门大火。八年七月,岚县火焚民房。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梧州府城外大火;十二月又大火。十四年十月,蕲水火。十五年,连州大火。十八年五月,宜昌大火,延烧民舍千馀间。八月,嵊县城中大火。

康熙元年五月,黄冈大火,焚民房十之八九。秋,荆州大火,烧民房殆尽。十月,兴国火起自大西门,延烧城中,至大东门,男妇死者以千计。二年二月初三日,海阳西郊火起,延烧民房千馀家。七月十五日,黄冈大火,烧民舍殆尽。三年四月,梧州府城外大火,焚八百馀家。五月,海阳大火。六月,含山鼓楼火。四年正月,京山火,焚一百八十馀家。十月,怀远大火,自西城外至驿前,延烧一百五十馀家。十一月,高州府城火,合浦火焚民舍。十二月,广州府城火。五年正月,海阳南北二厢火起,延烧民房千馀间。二月十三日,锺祥火,毁数百家,延及府署,焚死人畜甚多;二十八日,城内外又燔数百家。秋,灵川北厢火起,延烧民房殆尽。十二月,严州大火,民房尽毁,延烧城楼。六年正月,海阳城外四厢火起,延烧民房千馀间,死於火者二百馀人。七年三月,郧阳府火,民舍尽毁。七月,大冶西市火,延烧百馀家。八月,宣化城内火,焚千馀家,次日城外又焚百馀家。八年二月,海阳西北二厢火,焚民房数百间。三月,郧县火。十月,独山州大火,仙居、黄岩二县火。九年,平乐南关火,延烧四十馀家。是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火灾凡四见。

十年五月,钱塘大火。七月,大冶西市火。九月初七日,浦江太极宫大火。十一年三月,缙云大火,延烧县署。十二年九月,宣县西门外沙市被火灾四次,毁数百家。十三年五月,静乐火,毁民舍;兴国唐村火,焚死二百三十七人。十五年七月,太平城内火,毁民房过半。十八年正月初三日,望江吉水镇火灾,燔百馀家。六月,顺庆府治火。十九年正月十五日,平阳火,毁民居过半。三月初四日,海阳火,延烧百馀家,死者四十馀人。七月,和平城外火,延烧百馀家。

二十年二月,东湖县署火。五月,苍梧东廊火。八月,济宁州大堂火,温州火,燎民舍五千馀间。九月,永嘉城中大火,燎民舍千馀间。十月,思州府火,延烧五十馀家。二十一年春,济宁州城内东偏大火,延及西隅,民舍皆尽,关壮缪侯祠亦毁,独神像香案无恙。八月,池州天火,毁田禾芋苗,叶尽生烟。十月,万载火,延烧城隍庙,连山西郊火。二十二年四月,囗阳西门火。二十三年七月,长宁城隍庙火。冬,忠州石宝寨火。二十五年四月,万载火,延烧城隍庙;六合南门火,焚市廛数百间。二十六年十月初一日,平阳城楼火,燔百馀家;忠州石宝寨又火。二十七年八月,婺源火,延烧五十馀家。十二月,合浦西桥火,郡城火。二十八年九月己卯,苍梧西关火。十二月,松阳火。二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酆都城内大火,民居尽毁。

三十年十月,平乐火,延烧二百馀家;独山州大火。三十一年九月,平阳城楼火。三十二年夏,镇安府署火,延烧民居数十间。九月,平阳东门外火,燔数十家。三十四年正月,马平南川河下火,延烧大南门城楼。三十五年七月,江夏火起自火药库,死者无算。八月,阳高南街火。三十七年二月,汉阳汉口镇火,延烧数千家。

四十年九月,阳山火,延烧二百馀家。四十一年二月,崖州火,伤四人。四十二年七月十六日,桐乡青镇火,燔民舍一百七十馀家。四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夜,灌阳火,焚东门外民舍殆尽。四十四年三月,婺源太平坊火。十一月,武宁火。四十五年四月,竹溪火,官署民房俱烬。四十六年正月初四日,荔浦火,初囗又火。巴县太平门大火。四十八年三月,独山州城内大火,居民无得免者。四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嘉定火,延烧七十馀家。

五十年正月,大埔白堠墟火,毁民舍数百家。五月,万载潭埠火,市店民房荡然无存。五十二年十一月,宣平火。五十三年九月初八日,宣化沙市火,焚千馀家;独山州大火。五十四年九月,江陵火,延烧二千馀家。五十五年九月,江陵又火,延烧二十馀家,死十一人;思州府城大火,延烧四十馀家。五十六年五月初三日,丹棱县大火,延烧数百家。五十七年三月,合肥城内大火,延烧四十馀家。八月初一日,锺祥城内火,延烧城外民房数百间。五十九年十月,苍梧西门外大火。六十年四月十八日,盐山县城火,自学宫延烧东南北三门,毁民居数千家。六十一年二月,无为州小西门内火,延烧三十馀家。七月,独山州东门火。冬,丽水县火。

雍正二年正月,沔阳仙桃镇大火,焚百馀家,死者甚众。七月,梧州梧城驿火。十月,城内火。十一月,戎墟火。十二月初一日,开化城内火,延烧百馀家。三年六月,梓潼县文昌庙火。七月,马平小南门火,延烧三百馀家。四年十二月初四日,平阳西门外火,燔百馀家。五年十二月,北流民舍失火,延烧县署,案牍皆尽。六年正月十六日夜,苍梧火,延烧民居一百七十馀间;高州城东火。十月,昆山火,焚朝阳门谯楼。七年九月,苍梧戎墟火。九年正月,荆州大火。十年五月初三日,阜阳西城火,延烧民舍四千六百十一间。十一年七月初七日,玉屏闻空中有呼救火声,越半月,鼓楼街灾,烧民居数百家。十三年冬,婺源城隍庙灾。

乾隆元年四月,通州北郭火,延烧百馀家。十一月,玉屏南门火。二年二月十八日,镇安府城火,燔数百家。三月乙丑,同官明伦堂大火。五月,沁州大街火。九月,北流典史署火,延烧民舍。三年十月初七日,潮阳南门火。四年正月十七日,瑞安大火,燔百馀家。四月十八日,镇安城内火,延烧八十馀家。五年二月,嵊县火,延烧二百馀家。六年正月初六日,梧州府南门外火,延烧民房三百馀家。七年二月十四夜,饶平县城火,延烧大楼房三十馀间,小屋无数。八年十一月,饶平县又火。十年二月庚午,泰安县署火,延烧百馀家。十一年六月,海丰龙津桥火,延烧蓬铺四十馀间。十二年八月,化州南街火。九月,丰顺县城火。十一月初十日,崖州东街火,延烧七十馀家,伤二人。十五年四月,泰安火。十七年正月朔,汉阳粮船火,焚数十艘。四月,桐乡南栅大火,毁市廛三百馀家。五月二十二日,保昌孝悌街火,延烧三十馀家。十八年七月,陆川大火,燬民居。十月,梧州府城外大火,伤二十馀人。十九年八月,苍梧府城外又火。二十年三月,高州府城火,五月又火。二十二年十月,宜昌东湖火,燔民居无数。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日,重庆太平门外大火。四月,独山州大火。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八日,惠来县署火。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朝天千斯门内大火。二十七年十月,石门玉溪镇火,延烧百馀家。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五日,庆元火,延烧五十馀家。二十九年五月,沂水县城南绸市街火,延烧数百家。十月,婺源西关外居民失火,延烧数百家。三十年十月,梧州府城外火。三十一年十一月,苍梧戎墟大火三次,共烧民房六百馀家。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梧州府城外火,延烧三百馀家。三十八年七月,金华府署火。四十二年十二月,青田城大火。四十四年十一月初四日,桐乡大火,燔市廛四十馀家。四十六年夏,陆川城南失火,延烧县署。四十七年六月,宁波府城火,毁鼓楼。四十八年五月庚子,庆元火,延烧百馀家。四十九年四月朔,成都大火,延烧官署民舍殆尽。五十年夏,潜江城外火。五十二年三月,江陵城隍庙火。五十五年三月,义乌县署火。五十六年十二月,南昌火,延烧千馀家。

嘉庆三年二月丙子,京师乾清宫火。九年七月初三日,定海城中大火,延烧二百馀家。十三年五月十二夜,济南府西门大火,延烧四百馀家。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石门城西火。十七年春,齐东火,烧死数百人。十八年三月,贵阳城大火。二十年四月,尚山火。十二月二十日,兰州西门火药局焚轩辕城楼民舍,死者数十人。二十二年八月,黄阳火,烧民舍一百馀家。二十四年闰四月,青田火,延烧二百馀家。五月,青浦城火,延烧七十馀家。

道光二年六月十一日,大埔南门外火,延烧两昼夜。九年七月十三日,江山江郎山火,延烧两昼夜。十年八月,铅山石塘火,延烧五百馀家;次年又火。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云和火,毁民舍八十馀家。十九年正月初二日,贵阳府道德桥火,延及贡院头门。三月二十日,贵阳府学大成殿灾;江陵沙市大火,燔数百家。四月,定海道头港营船火。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丽水火,燔一百四十七家。二十五年冬,黄岩苍头街火。二十六年五月,贵阳火,烧民房八百馀家。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平城隍庙火灾。

咸丰元年十月,太平火,燔百馀家。二年八月,通州西库火。十月,武昌县署火。十一月,汉阳火。六年十一月,枝江火,燔市廛八百馀家。七年五月,皋兰西关火,延烧市廛二百馀间。八年秋,武昌县左市火。十年二月,青浦火,丽水火。

同治元年冬,黄山石路桥大火。三年十月,黄岩火。五年十一月,汉口火;馀干瑞洪镇火,延烧四百馀家。六年三月,江夏火药局灾,毙者以千计。五月二十五日,汉阳鲍家巷火,燔船只,伤人口甚众。七年十月,太平县城火,燔四百馀家。九年冬,黄岩火。十一年四月,乌程火,延烧十馀里。十三年五月,武昌县小西门火。

光绪二年七月壬午,青浦城火,延烧三十馀家;九月庚寅又火,东码头上下岸俱烬。六年十一月,武昌县北市火。二十八年二月,皋兰南街大火。二十九年十月,西宁火。三十一年七月,西宁大街火;十一月,孔子文庙灾。

宣统元年正月初四日,皋兰县灾,延烧官舍六十馀间。二月二十六日,兰州省城院门南街大火,延烧房屋二百零九间。

顺治十年二月,曹县夜间火光遍野。五月,渭南四野火灾,见持炬人三尺许,众绕火际,次日焚处拾一折简,字数行,如人书,其语曰:“土地不宁,天降凶神三位,一收牛,一收马,一收人。”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清丰空中起火,烧民房数百间。

康熙十二年三月,缙云晓见黧面人从空中放火,捕之不见。五月,宁波仙镇庙井中有火光上腾。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海丰火光遍野。二十五年二月,两广总督衙门两旗竿忽白昼飞火,焚其右,焦灼过半。三十一年秋,南乐空中有火,著铁皆明,自申至亥乃止。五十年二月丙寅,东平烈风中有火光。

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岐山有火光,自西而东。七月,芮城有火光如电。二十年十一月,彭泽江心洲有穴出火,投苇辄燃,久而不息。二十二年二月二日,高平有火球大如斗,其色黄红绿相间,就地行走,不知所终。二十七年九月,临县空中有火光大如斗,坠城南隅。三十三年三月,即墨日夕有火球经天。五十年冬,枣阳有火球如斗,飞半里外。

嘉庆九年二月十二日,滕县城东石沟见火球飞落。十二年四月,黄安有火大如球,自东而西,落于泮池。十六年夏,抚宁夜遍地起火。

道光三年三月,蕲州、清江水中出火。二十年五月,均州夜见火光。二十二年十一月,郧西地中出火。二十四年七月,光化遍地绿火。二十六年正月,平乡火光遍野。

咸丰元年八月二十八日,随州有天火自西南流东北,其光触地,有声如鼓。三年正月,通州有火如星如燐,以千百计,自西南趋东北,凡四五夜始熄。十年冬,肥城既昏,有火从地中起,如燐而火,色赤而青,作二流光,遍地皆燃。

同治二年九月,曲阳有火球自西南飞向东北,或散四方,或聚为一,其象无常。四年,通渭、泰安火光西现如陨星。

光绪元年正月十四日,滦州五圣祠突有火光,俄而火起高矗云霄,祠竟无恙。五年冬,玉田见火球飞向东北,其声如雷。二十二年四月戊子,南乐有火光径尺,明如月,自西南往东北,尾长丈许,忽炸为火星四散。二十三年五月戊午夕,南乐有火光,圆可径尺,飞向西南。二十五年十一月乙未夜,南乐有火光流空中,其明如月。二十六年七月壬戌夜,南乐有火光流空中。

顺治三年六月初四日,镇洋新安镇李明家地出血。初五日,俞二家地出血尤甚。五年夏,嘉定见赤气互东方。七年冬,鹤王镇乡民见血从地涌出。九年正月,东昌有赤光,声如水鸭,往东南而没。十六年,永年南关外地中涌血,嘶嘶有声。

康熙十四年四月,莱阳地涌血丈馀,气腥,久不敢近。五十九年七月十六日,荣成、莱阳有赤气自东而起,倏如匹练,互向西北去,有声如雷。

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夜分,福山见红光满野。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肥城有赤光自北方起,夜半渐退;长山西北见赤气弥天,中有白气如缕间之,四更后始散。二十九日夜,荣成夜见红光烛天;东光有气如火,横蔽西北,互数十丈,中含红光,森如剑戟上射。

嘉庆九年正月,历城天雨血。

道光十一年冬,太平雨血,著人衣皆赤。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嵊县有赤光如球,高数丈,三日乃灭。二十八年正月,松滋天雨血,以碗盛之,作桃花色。

咸丰三年正月十四日,西乡雨血如注。五年八月,曹县东方有赤气如旗杆形。六年七月,武进地出血。

同治五年秋,崇阳雨血。七年正月二十日,光化雨血。

光绪二年二月初四日,曹县见红光自天降於八里湾水中。七年四月,襄阳雨血。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