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二百二十九

○徐树铭薛允升宗室延煦(子会章)汪鸣銮(长麟)周家楣周德润胡燏棻张荫桓

徐树铭,字寿蘅,湖南长沙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四川乡试。咸丰二年,迁中允,简山东学政。累迁内阁学士,授兵部右侍郎。督学福建,按试兴、泉。適莆田、同安吕、黄二氏械斗,势汹汹,树铭喻以大义,手书劝谕文付二氏,躬祭斗死者而哀之,二氏愧悔;复为立型仁、讲让二塾,训其子弟,二氏愈益和。秩满,乞归养。同治五年,起署礼部左侍郎。明年,督学浙江,以荐举人才中列已罢编修俞樾,严旨付吏议,谪迁太常寺少卿。

光绪初,鸿胪寺卿,遭父忧,终丧,起授通政司副使。十年,晋太常寺卿。永定河决,诏树铭往勘,既至,奏罢河工酌用民力及折价交土章程,民德之。法越事急,念海道梗阻,乃疏请漕粮改归河运,敕直隶总督治南运全河。十二年,补左副都御史。时议废当十钱,复制钱,民心惶惑。树铭言於户部尚书阎敬铭,请发仓廪,俾民以当十钱购粟,粜平而钱不废,民乃安。十五年,授工部右侍郎。历充顺天、浙江乡试正副考官,会试总裁。二十年,中东构衅,树铭数上封事,皆不报。旋迁左都御史,充经筵讲官。疏请行蚕政,敕督抚令有司营办,以从违为举劾,上嘉纳,下其疏各省。二十五年,拜工部尚书。旋病卒,予优恤。

树铭幼颖异,问学於何桂珍、曾国藩、倭仁、唐鉴诸人。生平无私蓄,惟嗜钟鼎书画,藏书数十万卷,虽耄犹勤学不倦云。

薛允升,字云阶,陕西长安人。咸丰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出知江西饶州府。光绪三年,授四川成绵龙茂道,调署建昌。明年,迁山西按察使。值大祲,治赈,综覈出入,民获甦。又明年,晋山东布政使,权漕运总督。淮上患剧盗久未获,允升诇得其巢,遣吏士往捕。岁除夕,盗方饮酒,未戒备,悉就执。六年,召为刑部侍郎,历礼、兵、工三部,而佐兵部为久。念国家养兵勇糜饷糈,因条列练兵裁勇机宜,上嘉纳。十九年,授刑部尚书。

初,允升观政刑曹,以刑名关民命,穷年讨测律例,遇滞义笔诸册,久之有所得。或以律书求解,辄为开导,而其为用壹归廉平。凡所定谳,案法随科,人莫能增损一字。长官信仗之,有大狱辄以相嘱。其鞫囚如与家人语,务使隐情毕达,枉则为之平反。始以治王宏罄狱显名。盖民有堕水死者,团防局勇已不胜榜掠,承矣;允升覆讯,事白。厥后江宁民周五杀朱彪,遁;参将胡金传欲邀功,捕僧绍棕、曲学如论死。侍读学士陈宝琛纠弹之,上命允升往按,廉得实,承审官皆惩办如律。

二十二年,太监李苌材、张受山构众击杀捕者,严旨付部议。允升拟援光棍例治之,而总管太监李莲英为乞恩,太后以例有“伤人致死、按律问拟”一语,敕再议。允升言:“李苌材等一案,既非谋故斗杀,不得援此语为符合。且我朝家法严,宦寺倍治罪。此次从严惩治,不能仰体哀矜之意,已愧於心;倘复迁就定谳,并置初奉谕旨於不顾,则负疚益深。夫立法本以惩恶,而法外亦可施仁。皇上果欲肃清辇毂,裁仰阉宦,则仍依原奏办理。若以为过严,或诛首而宥从,自在皇上权衡至当,非臣等所敢定拟也。”疏上,仍敕部议罪。其时莲英遍嘱要人求末减,允升不为动。复奏请处斩张受山,至李苌材伤人未死,量减为斩监候,从之。二十三年,其从子济关说通贿,御史张仲炘、给事中蒋式芬先后论劾,允升坐不远嫌,镌三级,贬授宗人府府丞。次年,谢病归。

二十六年,拳祸作,两宫幸西安。允升赴行在,复起用刑部侍郎,寻授尚书。以老辞,不允。二十七年,回銮,从驾至河南。病卒,恤如制。箸有汉律辑存六卷、汉律决事比四卷、唐明律合编四十卷、服制备考四卷、读例存疑五十四卷。子浚,光绪六年进士,官礼部郎中。

宗室延煦,字树南,隶正蓝旗,直隶总督庆祺子。以任子官礼部主事。咸丰六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三年,车驾北狩,录城防功,擢四品京堂。明年,授赞善。累迁内阁学士,除盛京兵部侍郎。同治六年,调户部,数勘办展边垦地。十一年,移督仓场。与汉侍郎毕道远疏请漕粮起运本色济兵食,议行。光绪二年,出为热河都统,以围场旷莽,易丛奸宄,请增置营汛资守御。有土寇王致冈者,构众扰平泉、赤峰、建昌诸处,积为民患,官军莫能捕,至是遣守备松恩剿平之。寻移疾去。

九年,授左都御史。念会典事例自嘉庆间续修,中更六十馀年,典章制度,视昔弥剧。及今不修,恐文献无徵,难免舛漏。疏请敕廷臣集议开馆,限年修明宪典,得旨报可。十年,晋理藩院尚书,调礼部。万寿圣节,大学士左宗棠未随班叩祝,延煦上疏论劾。略谓:“左宗棠职居首列,鸿胪引班时,竟步出乾清门,不胜駴诧!国家优礼大臣,宗棠被恩尤重。纵捐顶踵,未报万一,乃躬履尊严之地,绝无诚敬之心。如曰遘疾,曷弗请假?而必故乱班联,害礼负恩,莫或斯等!”疏上,下宗棠吏议,以延煦语过当,诏革职留任。

会山东民埝决口,言者劾巡抚陈士杰误工状,命延煦偕祁世长往按,白其诬而言其失计。又以遵旨巡察海防,具图说以上,谓:“烟台、旅顺对峙,海面至此一束,两岸同心扼守要隘,津、沽得有锁钥。防守之法,应如何测浅深,审沙线,备船炮,设水师;募谙海战之人,必有制胜之策。”上韪其议,特宣示。还京,再移疾,不允。十二年,两宫祇谒东陵,诣孝贞显皇后陵寝,慈禧皇太后不欲行拜跪礼,延煦持不可,面诤数四。方是时,太后怒甚,礼部长官咸失色,延煦从容无少变。太后卒无以难,不得已跪拜如仪。延煦起家贵介,以文词受主知,而立朝大节侃侃无所挠,士论伟之。明年,卒。

子会章,光绪二年进士,历官理藩院侍郎。戊戌政变,汉京朝官罹法网者众。会章独奏论刑狱贵持其平,不当以满、汉分畛域,言人所不敢言,论者谓其伉直有父风。

汪鸣銮,字柳门,浙江钱塘人。少劬学。同治四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司业,益覃研经学,谓:“圣道垂诸六经,经学非训诂不明,训诂非文字不著。”治经当从许书入手,尝疏请以许慎从祀文庙。历督陕甘、江西、山东、广东学政,典河南、江西、山东乡试,颛重实学,号得士。光绪三年,父忧归,服阕,起故官。历迁内阁学士,晋工部侍郎,兼筦户部三库。十六年,赴吉林按事,与尚书敬信俱。

二十年,主礼部试。时日韩衅起,朝议纷呶。诏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充五城团防大臣。调吏部右侍郎,兼贰刑部。逾年,和议成,日人坚索台湾,鸣銮力陈不可,称上意。时上久亲政,数召见朝臣,鸣銮奏对尤切直。忌者达之太后,故抑扬其语,太后信之,上不自安。其冬,遂下诏曰:“朕侍奉皇太后,仰蒙慈训,大而军国机宜,小而起居服御,体恤朕躬,无微不至。乃有不学无术之徒,妄事揣摩,辄於召对时语气抑扬,罔知轻重。如侍郎汪鸣銮、长麟,上年屡次召见,信口妄言,迹近离间。本欲即行治罪,因军务方棘,隐忍未发。今特晓谕诸臣,知所儆惕。汪鸣銮、长麟并革职,永不叙用。嗣后内外大小臣工有敢巧言尝试者,朕必治以重罪。”既罢归,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敷文书院。三十二年,卒。

长麟,满洲镶蓝旗人。光绪六年翻译进士,授编修。累至户部右侍郎。

周家楣,字小棠,江苏宜兴人。咸丰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其时教祸棘,四川总督骆秉章夙持正,外人以将军崇实易与,遇事辄就决之,数兴大狱,至杀平民二百人,勿之问。家楣上书执政,极言其害,请教案归总督裁决,卒如所言。各国相继换约,交涉益剧,枋事者多依违。家楣苦心经画,凡议觐礼、遣使臣、护侨民,皆委曲历久而后定。洎日本闚台湾,海防亟,乃为策先谋足以制日者。於是大学士文祥举立海军、造船舰、筑炮台、制枪械、采煤铁、招侨商,及用人、筹饷诸端,折衷众说,属草议上之。累迁郎中,擢五品京堂。

光绪改元,除太仆寺少卿,典四川乡试。越二载,迁顺天府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遭忧去。服阕,署左副都御史,直总署如故。八年,再授顺天府府尹。时吏治日弛,家楣自初莅即奏增经费,劾污吏,练捕盗营,亲决狱讼,设通州、良乡官车局、近畿教养义塾、善堂、留养局,增贡院号舍,扩金台书院,制孔庙祭器、乐器。及再任,益有兴革,郡中一切皆治办。

九年,霪雨河溢,州邑籥菑,亟疏请帑,复募集银百馀万。会关东大熟,劝募杂粮,亦获数万石,恤饥困。明年春,大举工赈,濬京南凤河,京东北运河,武清、宝坻两减河、宛平庞谷庄百二十村沟洫。通州、涿州、霸州、保定堤坝决口,分助直、鲁工赈皆钜万。佥谓京畿救荒之政,为百年所未有云。

家楣方负时望,累兼署礼、户、兵三部侍郎,上意骎乡用。既而恭亲王奕?罢政,朝局一变。法越事起,朝士激昂多主战。家楣以法彊盛,不可轻敌,乃自具疏,略谓:“法人肆扰海疆,台湾亟於战御,饷械阻绝。敌以兵船十数游弋海口,伺隙抵巇,各国且潜济之。台湾虽胜,与内地隔。越南得手,得一地留一师,亦恐分兵致弱。今调停之说,发之自彼,权之在我,不得不别具深谋,欲擒先纵。至中国实能自强,转无战之可言。此大局之枢纽也。”疏上,自知其言不协时,曰:“吾终不以附和误国。”给事中孔宪瑴劾张荫桓泄漏机密,语连家楣及吴廷芬等,乃罢直总署,转通政使。十三年,卒。顺天士民感其遗惠,请建通州专祠,诏允之。

周德润,字生霖,广西临桂人。同治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司业,历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光绪八年,除少詹事。星变陈言,上修理政刑六事。再迁内阁学士。十年,大学士左宗棠称疾请解职,德润力言:“宗棠不宜去位,请旨责其引退之非,示以致身之义。”称旨。当是时,言路发摅,德润先后劾巡抚李文敏、倪文蔚不职状,有直声。

法越构兵,倡救越议,数请力保藩封,速定战计,条列急务十端,可危者八,不可和者五,宜用兵者七。又以防务不可岁月计,复请亟筹强边积穀,以老敌师、操胜算。疏凡十馀上,上数召见,嘉其谙边情。命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两次请敕廷臣集议。未几,和议起,法人勒退兵,益索偿费。议者欲与之,德润持不可,谓:“苟伤国体,即一介不可与。请定志毋退缩。”已,议叙事棘,德润独具疏,略言:“藩封可弃,犹谓非域中也。边界可分,犹谓非腹地也。商可通,兵可撤,犹谓守约非背约也。五条外横生枝节,若犹迁就,其何能国?请严拒之。”并陈和战机宜甚悉。上以单衔入告,乖和衷谊,罢直总署。及明诏与法宣战,德润遵旨覆陈台、越战计,力驳德璀琳、盛宣怀所拟和约,条列救台复越六策,力主先战后和。复上安徽釐税、梧州关税积弊状,先后命大臣廉得实,设法整饬之,岁课赢数十万。

明年,和议将成,德润胪举八事进,曰:习勤苦;责疆吏;清内宄;募锐卒;杜中饱;会办北洋大臣宜分驻奉天海口,南北宜联一气;滇、粤宜筹善后;云南宜设机器局。上嘉纳焉。时法使浦理燮等赴越,朝命德润诣滇治界务。德润率道员叶廷眷等出关,勘都霙南丹古林箐,缘南溪河至河口保胜蛮耗。十二年,与法使狄隆等论界线,以缘边二千馀里,议分五段,执志乘与争,更正没入越地三十馀里,险要地四十里,复大赌咒河外苗塘子诸地数百里。逾岁还,除刑部侍郎,督顺天学政。十八年,卒,予优恤。

胡燏棻,字芸楣,安徽泗州人,本籍浙江萧山。同治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知广西灵川县,未上,纳赀为道员,铨直隶。总督李鸿章俾筦北洋军糈,补天津道。光绪十四年,鸿章将出阅海军,有巨猾觊为变,流言胥动。各国领事诘鸿章,鸿章以其事属燏棻,越三月捕治之,民乃定。海舟应徭自奉天运米豆输天津,充户长者,岁出金三万,往往破家。燏棻廉得状,上鸿章奏罢之。十六年,大水,民数万止城上。燏棻扩北仓、西沽粥厂徙居之。鸿章用其言,募集银三百数十万,复督塞南北运河诸溢流凡八十馀处,民犹及种麦。十七年,迁广西按察使,赐头品服。逾岁到官,多所平反。两权布政使,建逊业堂教士,下临桂知县督诸囚习艺。

二十年,入觐,会中东事起,命治糈台。师挫,鸿章东渡行成。诸军西入关,燏棻疏请资遣之。蒋希夷军几溃,燏棻单骑宣谕,卒解遣,无敢譁者。朝廷恫丧师,知募兵不足恃,命燏棻主练兵,成十营,顿小站,号定武军。小站练兵自此始。燏棻上疏言变法自强,条列十事:曰开铁路,自汉口至京为幹路,其分支南自光山、固始出六安,自应城、京山、安陆出荆门、当阳;西自怀庆出轵关迳蒲、解达关陇;东自开封、归德过宿、泗抵清江。曰造钞币、银币,毋使各国垄市利。曰制机器,国家用枪炮船械,令民厂自造,可塞漏卮。曰开矿产,筑路需煤铁,铸币需金银铜,制机器需五金,择良吏主其事。曰折南漕,官禄军糈并易以银,仍就津市米储通州,备缓急。曰减兵额,汰老弱,简精壮,化无用为有用。曰创邮政,取其赀佐度支,驿站、提塘皆可废。曰练陆军,将知学问,械求画一,兵取良家,厚将领月糈,严戒侵蚀。曰整海军,军置帅,总领缘海七省,隶中枢,不受疆吏节度。曰设学堂,农、商、工、矿、医有颛家,水师、陆军、女子、盲哑有教法,朝廷为定制,甄而用之。又言停武科,练旗兵,器械、营制、饷章并从西式。次第皆采用。是岁定议造铁路,自卢沟至津,命燏棻充督办。寻授顺天府府尹,疏请展京西支路,首卢沟讫门头沟,便煤运。

已,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时董福祥军驻南苑,斫伤铁路西国工程师,各公使诉於朝,请罢董军。燏棻力争,始留驻近畿,然卒以此罢直总署。燏棻夙以谈洋务著称。次年,拳匪入京,指为通敌,欲杀之,逸而免。膺会办关内外铁路之命,路为联军占,岁馀始与英使订约接收,复归於我。迁刑部右侍郎,三十二年,转礼部,寻转邮传部。卒,恤如制。予天津建祠。

张荫桓,字樵野,广东南海人。性通侻。纳赀为知县,铨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先后器异之,数荐至道员,光绪二年,权登莱青道。时英国请辟烟台租界,议倡马头捐以敛厚赀,荫桓持不可。又义冢一区为人盗售,有司已钤契矣;复与力争,卒返其地。七年,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抉芜湖关痼弊,税骤进。会久霪雨,江流衍溢,州邑籥菑,出俸钱赈之。明年,迁按察使。徵还,赏三品京堂,命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十年,除太常寺少卿。

荫桓精敏,号知外务。骤跻巍官,务揽权,为同列所忌。给事中孔宪瑴摭其致苏松太道邵友濂私函为泄朝旨,劾之,诏出总署。又以语连同官,并罢周家楣等,朝列益衔之。左迁直隶大顺广道。

十一年,命充出使美日秘三国大臣。逾岁赴美,舟抵金山,税司黑假索观国书,荫桓谓非关吏所得预,峻拒之。电诘美外部,黑假踧踖惭谢。至伊士顿,地近洛士丙冷,华民箪食相迎,初,华民之佣其地也,为美工燔杀,数至二百馀人。前使郑藻如索偿所毁财产,久不得直,至是皆待命荫桓。荫桓既达美都,即与其外部辨论,凡偿墨西哥银十四万七千有奇。金山华民故好械斗,尝为文讽谕之。未几,美设苛例,欲禁遏华工。荫桓曰:“与其系命它族,毋宁靳勿与通也。”於是倡自禁华工议。继乃徇众请,不果行。其它乌卢公司槐花园、澳路非奴、姑力、阿路美、的钦巴新蕾诸案,亦多所斡旋。又与日廷争论小吕宋设官事,卒如所议。是岁,除太常寺卿,转通政司副使。十三年,奏设古巴学堂,并筹建金山学堂、医院。后三年还国,仍直总署。历迁户部左侍郎。

二十年,中日议和,命偕友濂为全权大臣,东渡,日人弗纳。次年,复命与日使林董赓议商约,荫桓力争优待利益、徵收税则二事,成通商行船二十九款,语具邦交志。二十三年,奉使贺英,上以其领度支熟知外情,命就彼国兼议加税,坚拒免釐。荫桓历英、美、法、德、俄而还,条具闻见,累疏以陈。大恉谓宜屏外援,筹固圉,为箴膏起废策。二十四年,京师设矿务铁路总局,被命主其事。数言修内政以戢民志,治团练以裕兵力,敕并依行。

先是变法议起,主事康有为与往还甚密。有为获谴,遂褫荫桓职,谪戍新疆。越二年,拳乱作,用事者矫诏僇异己,荫桓论斩戍所。二十七年,复故官。

论曰:光绪朝部院大臣多负物望,其兼直总署者,时方重交涉,权比枢廷。树铭、允升通经明律,家楣、德润议约论战,燏棻熟时务,荫桓谙外交,皆各有建白,一时理乱,实隐系之。鸣銮以妄言罢斥,论者疑非其罪。延煦争谒陵拜跪,劾朝贺乱班,侃侃尤无愧礼臣云。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