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二百五十二

○徐桐(豫师子承煜)刚毅赵舒翘启秀英年裕禄(廷雍)毓贤(李廷箫)

徐桐,字荫轩,汉军正蓝旗人,尚书泽醇子。道光三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坐修改中卷干磨勘,罢职。咸丰十年,特赏检讨,协修文宗实录。同治初,命在上书房行走,奉懿旨番讲治平宝鉴,入直弘德殿,累迁侍讲学士。先后疏请习政事、勤修省,成大学衍义体要以进。数擢至礼部侍郎。念外人麕集京师,和议难恃,宜壹意修攘图自强;因条上简才能、结民心、裕度支、修边备四策。光绪初,授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主事吴可读请豫定大统,以尸谏,桐与翁同龢等谓其未悉本朝家法:“当申明列圣不建储彝训,俾知他日绍膺大宝之元良,即为承继穆宗之圣子。揆诸前谕则合,准诸家法则符。”疏入,诏存毓庆宫备览。

时崇厚擅订俄约,下群臣议,乃条摘其不可行者:曰伊、塔各城定界;曰新疆、蒙古通商;曰运货迳至汉口;曰行船直入伯都讷。六年,廷议徇俄人请,将赦崇厚罪,桐力持不可,谓:“揆度机要在枢廷,折冲俎豆在总署,讲信修睦在使臣。赦之而彼就范,犹裨国事;若衅端仍不能弭,反失刑政大权。推原祸始,宜肃国宪。”又言:“今日用人之道,秉忠持正者为上,宅心朴实者次之。若以机权灵警,谙晓各国语言文字,遽目为通才,而责以钜任,未有不偾且蹶者!”不报。历充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十五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二十二年,拜体仁阁大学士。

桐崇宋儒说,守旧,恶西学如仇。门人言新政者,屏不令入谒。二十四年政变后,太后以其耆臣硕望,颇优礼,朝请令近侍扶掖以宠之。

有豫师者,字锡之,内务府汉军。进士。官至乌鲁木齐都统,以讲学为桐所倾服。方太后议废帝,立端王载漪子溥俊为“大阿哥”,桐主之甚力,实皆豫师本谋也。既而桐被命照料,益亲载漪。各国不慊载漪等所为,漪恚甚,图报复。二十六年,义和拳起衅仇外,载漪大喜,导之入都。桐谓:“中国当自此强矣!”至且亲迓之。然及其乱时,仍被劫掠。袁昶、许景澄之死,举国称冤,而桐则曰:“是死且有馀辜!”时其子承煜监刑,扬扬颇自得。

承煜,字楠士。拔贡。以户部小京官晋迁郎中,累官刑部左侍郎。已,联军入,桐仓皇失措,承煜请曰:“父芘拳匪,外人至,必不免,失大臣体。盍殉国?儿当从侍地下耳!”桐乃投纟睘死,年八十有二矣。而承煜遂亡走,为日军所拘,置之顺天府尹署,与启秀俱明年正月正法。命下,日军官置酒为饯,传诏旨,承煜色变,口呼冤,痛诋西人不已。翼日,备舆送至菜市,监刑官出席礼之,已昏不知人矣,寻就戮。和议成,褫桐职,夺恤典,旋论弃市,以先死议免。

刚毅,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以笔帖式累迁刑部郎中。谙悉例案,承审浙江馀杭县民妇葛毕氏案,获平反,按律定拟,得旨嘉奖。出为广东惠潮嘉道,迁江西按察使,调直隶;迁广东布政使,调云南。光绪十一年,擢山西巡抚。请设课吏馆,手辑牧令须知诸书,分讲习,诏饬行各省。治套外屯田,建分段、开渠、设官三策。明年,移抚江苏。苏患水祲,先后濬蕴藻河、吴淞江,以工代赈,民德之。调广东。二十年,召授军机大臣,补礼部侍郎。二十四年,以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疏陈实仓廪,严保甲,罢不急官。二十五年,按事江南及广东诸省。迭疏请筹长江防务,筹饷练兵,清理财政,及整顿地方一切事宜,诏皆饬行。

二十六年,拳乱作,命赵舒翘及刚毅驰往近畿一带查办解散,及还京覆命,而宣战诏已先下矣。匪集都城,肆焚杀,时方称义民,亡敢谁何。载漪等复疏言:“雪耻强国,在此一举!”又盛推拳民忠勇,有神术,可用。太后愈信之,因命刚毅、载勋统之,比於官军。然匪专杀自如,勿能问,且扰禁城,日焚劫不止。诏各军营会拏正法,尽拆所设神坛,并谕责刚毅、董福祥亲自开导,勒令解散,卒不能阻。各国联军入犯,两宫西狩,刚毅扈行至太原。车驾欲之西安,又从。道遘疾,还至侯马镇,死。其后各国请惩祸首,以先死免议,追夺原官。

赵舒翘,字展如,陕西长安人。同治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谳河南王树汶狱,承旨研辨,获平反,巡抚李鹤年以下谴谪有差。居刑曹十年,多所纂定,其议服制及妇女离异诸条,能傅古义,为时所诵。光绪十二年,以郎中出知安徽凤阳府。皖北水祲,割俸助赈。课最,擢浙江温处道,再迁布政使。二十年,擢江苏巡抚。捕治太湖匪酋叶子春,馀党股栗;复为筹善后策,弊风渐革。明年,改订日本条约,牒请总署重民生,所言皆切中。是时朝廷矜慎庶狱,以舒翘谙律令,召为刑部左侍郎。二十四年,晋尚书,督办矿务、铁路。明年,命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充军机大臣。

拳匪据涿州,舒翘被命驰往解散;匪众坚请褫提督聂士成职,刚毅踵至,许之。匪既入京,攻使馆。联军至,李秉衡兵败,太后乃令王文韶与舒翘诣使馆通殷勤,为议款计。文韶以老辞,舒翘曰:“臣望浅,不如文韶!”卒不往。旋随扈至西安。联军索办罪魁,乃褫职留任,寻改斩监候。次年,各国索益亟,西安士民集数百人为舒翘请命,上闻,赐自尽,命岑春煊监视。舒翘故不袒匪,又痛老母九十馀见此惨祸,颇自悔恨。初饮金,更饮以鸩,久之乃绝,其妻仰药以殉。

启秀,字颖之,库雅拉氏,满洲正白旗人。以孝闻。同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累迁内阁学士。光绪五年,授工部右侍郎,调盛京刑部。吉林将军铭安被弹劾,启秀白其诬,转户部。论者以按铭安事多徇芘,攻甚力,命崇绮覆按,无左验,免议。东省练新军,倚饷京师,阎敬铭掌户部,方规节帑,未应也。启秀力言,始获请,岁发四十万济之。二十年,拜理藩院尚书。中、日和议成,将换约,启秀疏请:“条约宜缓发,先商诸各国,杜后患。”不报。敖汉王达木林达尔达克鉴朝阳覆辙,自请增练蒙军。言者论其苛派蒙众,谋不轨,启秀为讼其冤。敖汉王虽夺紥萨克秩,而其子获嗣,以故大得蒙众心。充总管内务府大臣。二十四年,授礼部尚书,疏陈釐正文体,倡明圣学。命充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启秀端谨有风操,为徐桐所赏。自政变后,桐最被盻遇,欲引参机务,乃举启秀自代。已而拳乱作,董福祥攻使馆不下,启秀荐五台僧御敌,颇附和之。逮两宫狩西安,启秀以母病弗克从。日本军拘启秀及徐承煜严守之,承煜,桐子也。朝旨褫职,而各国犹言罪魁不可纵。明年,正法命下,日军官置酒为饯,席次,传诏旨,启秀神色自若,曰:“即此已邀圣恩矣!”肃衣冠赴菜市。启秀宅近日本权领地,日官与语,当善芘其家,第曰:“厚意可感。”他无复言,遂就戮。

英年,字菊侪,姓何氏,隶内务府,为汉军正白旗人。以贡生考取笔帖式,累迁郎中兼护军参领。光绪中,历奉宸苑卿、左翼总兵、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工部右侍郎,调户部。拳匪乱作,以英年、载澜副载勋、刚毅统之。载勋等出示,招致义民助攻使馆,英年弗能阻,匪益横,任意戕杀官民。联军既陷京师,两宫幸西安,英年充行在查营大臣,旋授左都御史。行次猗氏,知县玉宝供张不备,疏劾之。款成,各使议惩首祸,英年褫职论斩,羁西安狱,寻赐自尽。

裕禄,字寿山,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湖北巡抚崇纶子。以刑部笔帖式历官郎中。出为热河兵备道,累迁安徽布政使。同治十三年,擢巡抚,年甫逾三十。前江南提督李世忠本降寇,罢职家居,所为横恣,裕禄疏请诛之。会以事诣安庆,召饮署中,酒行,出密旨,麾众缚斩之,而仍恤其家,人以是高其能。光绪十三年,迁湖广总督,调两江,复还鄂。廷议修铁路,起卢沟讫汉口,下群臣议,裕禄力陈不可,忤旨。十五年,徙为盛京将军。十七年,热河奸民骚动,毁教堂,杀蒙人,裕禄会师朝阳,击平之,予优叙。二十年秋,朝鲜乱起,奉天戒严,坐安东、凤凰失守,数被议。明年,调福州,改授四川总督。二十四年,召为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徵荣禄入枢廷,遂代之督直隶。

义和拳起山东,入直境。初,义和会源出八卦教乾坎二系,聚党直、鲁间,为临清郜生文馀孽,后称团,专仇教。裕禄初颇持正论,主剿,捕其酋姚洛奇置之法。逾岁,开州传举烽,言匪复至,擒渠率斩以徇。居无何,毓贤抚山东,纵匪,匪散入河间、深、冀,而裕禄承风指,忽主抚。袁世凯方将武卫军,语裕禄:“盍不请严旨捕治?”裕禄曰:“拳民无他伎,缓则自消,激则生变。且此委璅事,何烦渎天听邪?”已而毓贤去,世凯代之,自兴兵疾击,以故匪不敢近山东,而纷纷入畿疆矣。吴桥知县劳乃宣禁传习,为书上裕禄,格不行。

时直隶官吏多信拳,布政使廷杰独力主剿办,严定州县查缉拳匪惩戒办法。遽奉诏开缺回京,匪愈横。张德成居独流,称“举国第一坛”,曹福田为津匪魁,二人者炫神术,为妄妖言相煽诱,裕禄不之问。已,复致书请饷二十万,自任灭外人,裕禄驰檄召之,於是二人出入节署,与裕禄抗礼。当是时,津城拳匪至可三万人,呼啸周衢市,又以红灯照荧众,每入夜,家家悬红灯,谓“迎仙姑”。

顷之,各国兵舰大集,匪犹群聚督辕求枪炮,裕禄命诣军械所任自择,尽攫以去。而联军络绎登岸,索大沽炮台,裕禄惧,疏告急,请敕董福祥来援。联军索益坚,提督罗荣光不允,战失利,而裕禄且上天津团民杀敌状,於是朝廷以团民为可恃,宣战诏书遂下,而不知大沽已先数日失矣。裕禄又报大捷,盛张拳匪功,发帑金十万犒团,更荐德成、福田於朝,饰战状,获赏头品秩、花翎、黄马褂。事急,官军战车站,败绩,裕禄退保北仓。阅三日,城陷,德成、福田挟赀走,卒系而罪之。裕禄飞章自劾,诏革职留任。逾月,北仓失,裕禄又退杨村,遂自杀。和议成,夺职。

廷雍,字邵民,满洲正红旗人。以贡生累官直隶布政使。裕禄死,护总督。联军入保定,被执,并及诸士绅。各军讯其事,雍曰:“保绅夙从令,可释,事皆由我。今至此,斧钺由汝,奚问为?”遂见杀。郡人尚多哀之。

毓贤,字佐臣,内务府正黄旗汉军。监生。以同知纳赀为山东知府。光绪十四年,署曹州,善治盗,不惮斩戮。以巡抚张曜奏荐,得实授,累迁按察使,权布政使。二十四年,调补湖南,署江宁将军。裁革陋规万馀两,上闻而嘉之。

是时李秉衡抚山东,適有大刀会仇西教,秉衡奖借之,戕德国二教士。廷议以毓贤官鲁久,谙河务,擢代之。既莅事,护大刀会尤力。匪首朱红灯构乱,倡言灭教。毓贤令知府卢昌诒按问,匪击杀官军数十人,自称义和拳。毓贤为更名曰“团”,团建旗帜,皆署“毓”字。教士乞保护,置勿问。匪浸炽,法使诘总署,乃徵还。至则谒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大学士刚毅,盛言拳民忠勇得神助。俄拜山西巡抚之命,於是拳术渐被山西。平阳府县上书言匪事,毓贤痛斥之,匪益炽。毓贤更命制钢刀数百,赐拳童令演习,其酋出入抚署,款若上宾。

居无何,朝旨申命保教民,毓贤阳遵旨,行下各县文书稠叠,教士咸感悦。未几,又命传致教士驻省城,曰:“县中兵力薄,防疏失也。”教士先后至者七十馀人,乃扃聚一室,卫以兵,时致蔬果。一日,毓贤忽冠服拜母,泣不可止,曰:“男勤国事,不复能顾身家矣!”问之不语。遽出,坐堂皇,呼七十馀人者至,令自承悔教,教民不肯承,乃悉率出斩之,妇孺就死,呼号声不忍闻。

联军既陷天津,毓贤请勤王,未及行,朝旨趣之再。两宫已西幸,毓贤遇诸涂,遂随扈行。和议成,联军指索罪魁,中外大臣复交章论劾,始褫职,戍新疆。十二月,行抵甘肃,而正法命下。时李廷箫权甘督。

廷箫,籍湖北黄安。以进士累官山西布政使,尝附毓贤纵匪。至是得旨,持告毓贤,毓贤曰:“死,吾分也,如执事何?”廷箫虑谴及,元旦仰药死。兰州士民为毓贤呼冤,将集众代请命,毓贤移书止之。其母留太原,年八十馀矣。一妾从行,令自裁。逾数日,伏诛未殊,连呼求速死,有仆助断其颈,为敛而葬之。

论曰:戊戌政变后,废立议起,患外人为梗,遂欲仇之,而庚子拳匪之乱乘机作矣。太后信其术,思倚以锄敌而立威。王公贵人各为其私,群奉意旨不敢违,大乱遂成。及事败,各国议惩首祸,徐桐等皆不能免。逢君之恶,孽由自作。然刑赏听命於人,何以立国哉?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