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上一章

列传二百五十六

○恩铭(孚琦凤山)端方(弟端锦刘燧赫成额)松寿赵尔丰冯汝骙陆锺琦(子光熙等)

恩铭,字新甫,于库里氏,满洲镶白旗人,锦州驻防。以举人纳赀为知县,累官至知府。光绪十一年,权知兖州,晋道员。二十一年,改官山西。二十六年,署按察使。拳匪扰晋,恩铭请巡抚毓贤阴护送教士出境,弗听。两宫西幸,毓贤率师赴固关,恩铭兼摄抚、藩事。车驾至太原,召见,奏对,声泪俱下。补归绥道。先是口外七厅杀教士四十馀、教民二千馀,待抚者众且亟,到官后,即发帑金仓粟济之。会联军至大同,民骇走。复令教士讽喻,并与执争,乃引兵去。

二十八年,调直隶口北道。时经拳乱后,十三厅、州、县教民汹汹图报复,宣化华教士且强逼民入教,恩铭患之,与西教士反覆辨论,始允约束,民、教始安。迁浙江盐运使。二十九年,调两淮,晋江苏按察使。办盐务如故,杜私贩,恤煎丁,岁增国课三十万。时论欲请改场垣为公司,并创煤煎轮运议,恩铭力陈其弊,事乃寝。授布政使,录山西协饷功,晋头品服。三十二年,署安徽巡抚,修广济圩,赈皖北水菑,民德之。红莲会匪自赣入,毁建德教堂,同时楚民寄居霍山者,亦与教堂启衅,匪党乘之,势渐炽。恩铭分军援剿,并劾有司之酿祸者,地方以靖。

是时廷议行新政,锐意兴警察,於是承上指,整顿巡警学堂。適王之春荐道员徐锡麟才,遂畀以会办。复念政剧财匮,援例清丈缘江洲地,按年收科,垦牧与树艺并举。朝旨又以民刑事诉讼法参用东、西律,下其议督抚。恩铭虑皖北民悍,为择其不便者六事具以报。明年夏,巡警学生卒业,恩铭诣校试验,锡麟乘间以枪击之,被重创。知县陆永颐锐身救护,先殒。锡麟令经历顾松闭校门,不从,亦毙之。从者负恩铭还署,遂卒。事闻,赠太子少保,谥忠愍,予皖省建祠,赏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子咸麟袭。恩铭既死,锡麟亦被获。

锡麟者,浙江山阴人。就学日本,以赀为道员。志在谋绾军队,便起事,仓卒发难,卒被擒僇。阅数年,复有孚琦、凤山被刺事。

孚琦,字朴孙,西林觉罗氏,隶满洲正蓝旗。以工部笔帖式充军机章京,累官郎中。三迁至内阁学士。光绪二十八年,授刑部右侍郎。三十二年,出为广州副都统。颇以兴学为己任,尝设八旗工艺学校,整丽中小各学堂。明年,权将军。将军事故简,孚琦虑即偷惰,日必读书临池,暇辄躬执劳役。宣统二年,再摄将军篆。明年春,赴城东燕塘勘旗地,兼阅试演军用飞机。有温生才者,隶革命党,事暗杀。会日将暮,伏道左,俟其至,轰击之,遂殒命。生才被执,论弃市。事闻,上悯恻,谥恪愍,命凤山代之。

凤山,字禹门,刘氏,隶汉军镶白旗。以翻译举人袭佐领,充骁骑营翼长、印务章京。累迁参领,总办东安巡捕分局。联军入京,法人在其辖境刃伤商民,缚致总局,请毋少贷,论如律。擢副都统,训练近畿陆军,著声绩。除西安将军,仍留治兵事。宣统初,改练军归部节度,始解兵柄。三年,授广州将军,未行而武昌事起。香港为粤民党薮,谋攻省城,众阻其勿往,曰:“吾大臣也,不可不奉诏。”遂毅然去。将至时,总督及布、按以下官皆不敢出迓,或劝宜微服先入城,毋蹈孚将军覆辙,凤山不可。日午,舆卫导行,抵南城外,党人匿市廛檐际掷炸弹,屋瓦摧压,从者死十馀人,街石寸寸裂。暮得凤山尸,焦烂无完肤。事闻,赠太子少保,谥勤节,予骑都尉世职。

端方,字午桥,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由荫生中举人,入赀为员外郎,迁郎中。光绪二十四年,出为直隶霸昌道。京师创设农工商局,徵还,筦局务,赏三品卿衔。上劝善歌,称旨。除陕西按察使,晋布政使,护巡抚。两宫西幸,迎驾设行在。调河南布政使,擢湖北巡抚。二十八年,摄湖广总督。三十年,调江苏,摄两江总督。寻调湖南。颛志兴学,资遣出洋学生甚众。逾岁,召入觐。擢闽浙总督,未之官,诏赴东西各国考政治。既还,成欧美政治要义,献上,议改立宪自此始。三十二年,移督两江,设学堂,办警察,造兵舰,练陆军,定长江巡缉章程,声闻益著。

宣统改元,调直隶。孝钦皇后梓宫奉安,端方舆从横冲神路,农工商部左丞李国杰劾之,坐违制免。既而御史胡思敬又弹其贪横凡十罪,事下张人骏,覆奏入,以不治崖检被诃斥,因已罢官,贷勿问。

三年,命以侍郎督办川汉、粤汉铁路。时部议路归国有,而收路章条湘、川不一致,川人大譁。川、鄂为党人所萃,乘机窃发。端方行次汉口,亟入川,并劾川督赵尔丰操切。命率师往按,寻诏代摄其事。所过州县,辄召父老宣喻威德。至资州,所部鄂军皆变,军官刘怡凤率众入室,语不逊,端方以不屈遇害。

端方性通侻,不拘小节。笃嗜金石书画,尤好客,建节江、鄂,燕集无虚日,一时文采几上希毕、阮云。

弟端锦,字叔絅。河南知府。赴东西各国考路政,箸日本铁道纪要。从兄入川,变作,以身蔽其兄,极口詈军士无良,同被杀。事闻,赠端方太子太保,谥忠敏;端锦谥忠惠。

其时转饷官刘燧,荆州驻防、举人、都司赫成额,并赴水死。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以荫生官工部笔帖式,累迁郎中。出为陕西督粮道。光绪二十一年,晋山东按察使。明年,调江西,晋江宁布政使。二十四年,擢江西巡抚。越三载,移抚江苏,历河南,加尚书衔,所莅皆称职。二十八年,召为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寻授热河都统。疏陈续修矿章四条,允行。复以地控蒙部,号难治,条上吏治、军政、兴学、理财方略甚悉。又召还,拜兵部尚书。明年,调工部。又明年,出为察哈尔都统。三十三年,授闽浙总督。

居官垂二十年,不务赫赫名,然律己以廉,临下以宽,为时论所美。宣统三年秋,鄂、湘、江、浙新军踵变,闽军乘之,将举事,使人要松寿,令缴驻防营军械,斥之,遂决战,初获胜,继乃大挫,愤甚,饮金以殉。事闻,赠太子少保,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节。

赵尔丰,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以山西知县累保道员。四川总督锡良疏荐其才,权永宁道,剿匪严诛捕。驻藏大臣凤全遇害,调建昌。会克巴塘,建议筹边,充川滇边务大臣,护总督,改驻藏大臣。以兵至打箭炉,改设康定、登科等府。宣统元年,仍专任边务。藏兵犯巴塘,击败之,乘势收江卡等四部。於是尔丰军越丹达山而西,直抵江达,达赖喇嘛逃入印度。尔丰请一举平藏,革教易俗,廷意不欲开衅,阻之。尔丰尽克三崖野番,决收回瞻对。三年,署四川总督,檄番官献瞻对。尔丰遂入瞻对,设官治之。进克波密,并取白马岗,收明正等土司,皆改流。计所收边地纵横三四千里,设治者三十馀区,一时皆慑於兵力,不敢抗。

会川乱起,尔丰还省,集司道联名奏请变更收路办法,不允。商民罢市,全省骚动。廷寄饬拏祸首,捕蒲殿俊等拘之,其党围攻省城。督办川路大臣端方劾尔丰操切,诏仍回边务大臣,以岑春煊代总督。武昌变作,资政院议尔丰罢黜待罪,而朝旨已不能达川。重庆兵变,会匪蜂起,军民环请独立,尔丰遽让政权於殿俊,殿俊自称都督。防军复变,殿俊走匿,全城无主。商民请尔丰出定乱,因揭示抚辑变兵。而标统尹昌衡率部入城,自为都督,罗纶副之,以兵攻督署,拥尔丰至贡院,尔丰骂不绝口,遂被害。

冯汝骙,字星岩,河南祥符人。光绪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出知四川顺庆府,遭母忧去。服阕,起山东青州知府,调直隶大名。三十一年,迁湖北盐法道。明年,调安徽徽宁池太道,迁甘肃按察使。未几,晋陕西布政使,擢浙江巡抚。三十四年,移抚江西,整税务,省不急,官称治办。朝议方厉行新政,乃复察民情,量财力,从容施设,士民安之。宣统元年,御史江春霖上其溺职徇私状,事下安徽巡抚朱家宝覈覆,得白。坐疏忽干吏议,夺俸三月。

三年,武昌变起,下游皆震。南昌军相应和,胁汝骙为都督,号独立,峻拒之。赣人故感其贤,导之出。至九江,乃仰药以殉。诏旨轸惜,谥忠愍。

陆锺琦,字申甫,顺天宛平人,本籍浙江萧山。父春荣,绩学不遇,祭酒盛昱其弟子也。锺琦少劬学,以孝称。光绪十五年进士,以编修办直隶赈灾,徐桐亟赏之。拳祸起,桐惑焉,锺琦持异议,弗听。联军入,同年王懿荣、熙元、宝丰辈先后皆殉节。锺琦闻之,泣,阖户自经,遇救获免。二十九年,除江苏督粮道。越五载,迁江西按察使,调湖南,察吏严,定州县结案功过章条,月计勘案数与其鞫讯状限期报司,繇是狱鲜积滞。再移江苏,多平反。

宣统改元,晋布政使。三年,擢山西巡抚。到官未逾月,而武昌难作。锺琦语次子敬熙曰:“大事不可为矣!省垣倘不测,吾誓死职。汝曹读书明大义,届期毋效妇仁害我!”又曰:“生死之事,父子不相强,任汝曹自为之。但吾孙毋使同尽,以斩宗祀。”敬熙知父意决,入告母。母曰:“汝父殉国,吾惟从之而已。”敬熙以事亟,赴京语其兄光熙,偕还晋。锺琦驭新军严,至是调两营赴南路,时九月七日也。夜发饷,将以翼日行,而迟明变作,新军突入抚署。锺琦出堂皇,仆李庆云从,麾之弗去,且挺身出,先被戕。锺琦叱曰:“尔辈将反邪?”语未竟,遽中枪而殒。光熙奔救,亦被击死。叛军入内室,其妻唐氏抱雏孙起,并遇害。诏褒其忠孝节义萃於一门,予谥文烈。妻唐旌表。

光熙,本名惠熙,字亮臣。少从盛昱游,励学。锺琦遘危疾,尝刲股和药以进。光绪三十年,成进士,选庶吉士。东渡日本学陆军,卒业归,授编修,擢侍讲。赠三品京堂,谥文节。

论曰:恩铭遇刺,实在辛亥之前,盖乱机已久兆矣。武昌变起,各行省大吏惴惴自危,皆罔知所措。其死封疆者,唯松寿、锺琦等数人,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示天下以大节,垂绝纲常,庶几恃以复振焉。

按;赵尔丰传,关内本与关外一次本相同,较此为详。全文附录於后,作为参考。

赵尔丰,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父文颖,见忠义传。尔丰以盐大使改知县,选山西静乐,历永济。清狱治盗,匪绝迹。躬捕蝗,始免灾。擢河东监掣同知,护河东道,以忧去。光绪二十六年,联军入晋边,山西巡抚锡良檄总营务处严防密侦,以策退之。锡良迁河道总督,调委河工,累保道员,复从至热河。锡良督川,疏荐其才,权永宁道。时会匪为患,尔丰受任即亲出巡剿,凡八阅月,诛巨匪百馀人,民始安业。

三十一年,驻藏大臣凤全被害於巴塘,锡良以尔丰为建昌道,会提督马维骐往讨。维骐军先发,尔丰从之,遂克巴塘。尔丰接办善后,移兵讨乡城,匪退喇嘛寺,据碉死守。尔丰断水道,围攻,番众悉降。於是尔丰建筹边议,锡良以闻,加尔丰侍郎,充川滇边务大臣。尔丰会锡良暨云贵总督丁振铎奏陈改流设官、练兵、招垦、开矿、修路、通商、兴学诸端,廷议准拨开边费银百万两。三十三年,锡良移任去,尔丰护四川总督。於是遥策边事,凡前所奏陈,皆以次举,察吏尤严,多所举劾,僚属肃然。川南边地多匪,移兴文县於建武,移永宁县於古蔺。时外人议轮运入川,尔丰令川商自办浅水轮以阻之,是为川江驶轮之始。

三十四年,以尔丰兄尔巽督川,改尔丰驻藏大臣,仍兼边务,专边藏事。尔丰以经营全藏,宜以殖民为主,特虑恩信未孚,藏人疑阻,请仍责驻藏大臣联豫驻守,而自巡视边藏。先以巴塘为根据,寓迁民於兵垦,渐及藏地。又与尔巽会奏,设安康道,改打箭炉为康定府,设河口县、里化厅同知、稻成县、贡噶岭县丞,巴安府三坝厅通判,定乡县,盐井县。诏促尔丰出关,因就成都驻防旗兵中选练西军三营自随。藏人闻之,聚兵三崖以阻。尔丰至打箭炉,適德格土司争袭构乱,乃请旨往办,迭败之赠科、麻木,追奔至卡纳沙漠地,众悉降。尔丰分其地为五区,设登科府德化、白玉两州,石渠、普同两县,置边北道。德格地大,包有春科、高日两土司,遂与灵葱土司之郎吉岭等地并改归流。宣统元年,朝意务怀柔藏人,采尔巽议,以经营西藏责联豫暨帮办温宗尧,改尔丰专任边务,驻巴塘,为藏声援,划察木多、乍丫归边辖。

川军协统锺颖率新军三千入藏,被困察木多。尔丰闻报,立驰往援,锺颖军出,并驱剿类伍齐、硕般多、洛隆宗、边坝各部落逆番殆尽,三十九族波密、八宿等部咸纳款。而江卡藏兵忽抄边军后路,犯巴塘,尔丰分兵击败之,乘势收江卡、贡觉、桑昂、杂瑜四部落。於是尔丰军越丹达山而西,直抵江达,距藏都拉萨仅六日程矣。二年,达赖喇嘛闻川军将至,逃入英属印度。尔丰请乘胜一举平藏,革教易俗,廷意不欲开衅,阻之。尔丰上疏力争,略言:“我国幅瀼辽阔,强邻环伺,属地多有侵占。自革达赖喇嘛,阿旺郎结叛逆,不惟藏人摇动,即外人觊觎之心亦因而愈炽。今我兵虽已入藏,然阿旺郎结已入英手,英人必挟以图藏。若再姑容,将成大患。臣因一面由巴塘进兵攻破南墩,一面由察木多进兵贡觉、桑昂、曲宗,我兵所到,番人亲附,即洛隆宗、硕板多等亦皆远来输诚,备陈藏中苛虐情形,坚垦内属。臣初意务在保境息民,并无开疆拓土之念。唯桑昂、曲宗属地杂瑜与倮儸野番接壤,时有英人潜伏。倮儸之南,为阿撒密,西为波密。英人若得杂瑜,即可直接波密,由工布入藏,与印度联成一片。则波密不可不收入版图,其势至迫。请及此将边兵所到之地,概收归边。并函商联豫以乌苏里江以东隶边,以西属藏。”疏入,枢府以外交责言为虑,联豫亦不允划界。然边军所得江达以内地,尔丰已逐渐改流,早成辖境矣。

尔丰巡视各地,经贡觉、乍丫、江卡三部落,群以讨三崖为请。三崖者野番也,地险人悍,三部落苦其侵掠,尝合攻之,反为所败,官军久不能讨。尔丰策三崖四周皆已改流,必为我用,遂派知府傅嵩矞率兵五路进攻,苦战两月,尽克上中下三崖全境,设官治之。初,藏人占瞻对,尔丰屡请收回,廷议责联豫议赎,久不得要领。至是边地略定,独瞻对为藏有,梗塞其中,尔丰乃决以策取之。三年,尔丰调署四川总督,因荐嵩矞以道员用,代理边务大臣,同行阅边,绕道北路,先至孔撒、麻书,设甘孜委员,灵葱、白利、倬倭、东科、单东、鱼科各土司缴印改流,并受色达及上罗科野番降,瞻对民皆闻风请附。尔丰乃檄番官曰:“瞻对原系川属,朝廷前以赏藏,设官征粮。光绪二十年,瞻人叛藏,则藏已失瞻;川兵取瞻,则瞻为川有。乃藏人久占不归,迄今又十馀年矣,厚敛横征,民不堪命。应将瞻对仍献朝廷,以表恭顺。”藏官畏尔丰威,献户籍去。瞻对民欢呼出迎,尔丰遂入瞻对,设官治之。野番俄落、色达均望风降。又波密自言其先为入藏汉兵,别成部落。尔丰前至察木多,波密呈验所产棉布、粮食,证明确由汉出,并述其地与白马岗接壤,在英、藏间,力请内附。及尔丰师还,联豫忽遣兵攻之,大败乞援。至是,尔丰派凤山由巴塘率边兵二千往与联豫参赞罗长崟军共克波密,并取白马岗。尔丰至打箭炉,收明正土司地及鱼通、冷边、沈边、咱里等土司印,皆改流。计尔丰所收边地,东西三千馀里,南北四千馀里,设治者三十馀区,详土司传。

会川乱起,尔丰还省。初,商办川汉铁路公司集股银二千馀万,忽奉旨收归国有,咸大譁,倡保路同志会,好事者争附和,势张甚。尔丰至成都,察乱已成,思弭解,集司道联名电奏,请变更收路办法,不允。商民罢市,同志会捧德宗神牌冲入督署,与护兵相持,颇有死伤,全省骚动。廷寄饬拏祸首正法,尔丰不得已捕会首蒲殿俊等九人拘之。其党围攻省城,兵皆川产,不用命。督办川汉铁路大臣端方方奉命援川,滞重庆,劾尔丰操切,诏仍回边务大臣,以岑春煊代为总督。武昌变作,春煊阻不得往,端方至资州,遇害。资政院劾尔丰,罢黜待罪,而朝旨已不能达川。重庆兵变,会匪蜂起,军民环请独立,尔丰遽让政权於殿俊,殿俊自称都督,防军复变,殿俊走匿,全城无主,商民请尔丰出定乱,因揭示抚辑变兵。而标统尹昌衡率部入城,自为都督,罗纶副之,以兵攻督署,拥尔丰至贡院,尔丰骂不绝口,遂被害。

清史稿
赵尔巽
本纪
本纪一 太祖本纪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本纪九 世宗本纪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志一 天文一志二 天文二志三 天文三志四 天文四志五 天文五志六 天文六志七 天文七志八 天文八志九 天文九志十 天文十志十一 天文十一志十二 天文十二志十三 天文十三志十四 天文十四志十五 灾异一志十六 灾异二志十七 灾异三志十八 灾异四志十九 灾异五志二十 时宪一志二十一 时宪二志二十二 时宪三志二十三 时宪四志二十四 时宪五志二十五 时宪六志二十六 时宪七志二十七 时宪八志二十八 时宪九志二十九 地理一志三十 地理二志三十一 地理三志三十二 地理四志三十三 地理五志三十四 地理六志三十五 地理七志三十六 地理八志三十七 地理九志三十八 地理十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志四十 地理十二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志六十九 乐一志七十 乐二志七十一 乐三志七十二 乐四志七十三 乐五志七十四 乐六志七十五 乐七志七十六 乐八志七十七 舆服一志七十八 舆服二志七十九 舆服三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志八十一 选举一志八十二 选举二志八十三 选举三志八十四 选举四志八十五 选举五志八十六 选举六志八十七 选举七志八十八 选举八志八十九 职官一志九十 职官二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志九十五 食货一志九十六 食货二志九十七 食货三志九十八 食货四志九十九 食货五志一百 食货六志一百一 河渠一志一百二 河渠二志一百三 河渠三志一百四 河渠四志一百五 兵一志一百六 兵二志一百七 兵三志一百八 兵四志一百九 兵五志一百十 兵六志一百十一 兵七志一百十二 兵八志一百十三 兵九志一百十四 兵十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表一 皇子世表一表二 皇子世表二表三 皇子世表三表四 皇子世表四表五 皇子世表五表六 公主表表七 外戚表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表九表十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表十四表十五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河督漕督附)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表五十表五十一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列传
列传一 后妃列传二 诸王一列传三 诸王二列传四 诸王三列传五 诸王四列传六 诸王五列传七 诸王六列传八 诸王七列传九列传十列传十一列传十二列传十三列传十四列传十五列传十六列传十七列传十八列传十九列传二十列传二十一列传二十二列传二十三列传二十四列传二十五列传二十六列传二十七列传二十八列传二十九列传三十列传三十一列传三十二列传三十三列传三十四列传三十五列传三十六列传三十七列传三十八列传三十九列传四十列传四十一列传四十二列传四十三列传四十四列传四十五列传四十六列传四十七列传四十八列传四十九列传五十列传五十一列传五十二列传五十三列传五十四列传五十五列传五十六列传五十七列传五十八列传五十九列传六十列传六十一列传六十二列传六十三列传六十四列传六十五列传六十六列传六十七列传六十八列传六十九列传七十列传七十一列传七十二列传七十三列传七十四列传七十五列传七十六列传七十七列传七十八列传七十九列传八十列传八十一列传八十二列传八十三列传八十四列传八十五列传八十六列传八十七列传八十八列传八十九列传九十列传九十一列传九十二列传九十三列传九十四列传九十五列传九十六列传九十七列传九十八列传九十九列传一百列传一百一列传一百二列传一百三列传一百四列传一百五列传一百六列传一百七列传一百八列传一百九列传一百十列传一百十一列传一百十二列传一百十三列传一百十四列传一百十五列传一百十六列传一百十七列传一百十八列传一百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列传一百二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二列传一百二十三列传一百二十四列传一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六列传一百二十七列传一百二十八列传一百二十九列传一百三十列传一百三十一列传一百三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三列传一百三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五列传一百三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三十九列传一百四十列传一百四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二列传一百四十三列传一百四十四列传一百四十五列传一百四十六列传一百四十七列传一百四十八列传一百四十九列传一百五十列传一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五十二列传一百五十三列传一百五十四列传一百五十五列传一百五十六列传一百五十七列传一百五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列传一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六十二列传一百六十三列传一百六十四列传一百六十五列传一百六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七列传一百六十八列传一百六十九列传一百七十列传一百七十一列传一百七十二列传一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四列传一百七十五列传一百七十六列传一百七十七(缺)列传一百七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八十列传一百八十一列传一百八十二列传一百八十三列传一百八十四列传一百八十五列传一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七列传一百八十八列传一百八十九列传一百九十列传一百九十一列传一百九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三列传一百九十四列传一百九十五列传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九十七列传一百九十八列传一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列传二百一列传二百二列传二百三列传二百四列传二百五列传二百六列传二百七列传二百八列传二百九列传二百十列传二百十一列传二百十二列传二百十三列传二百十四列传二百十五列传二百十六列传二百十七列传二百十八列传二百十九列传二百二十列传二百二十一列传二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二十三列传二百二十四列传二百二十五列传二百二十六列传二百二十七列传二百二十八列传二百二十九列传二百三十列传二百三十一列传二百三十二列传二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三十四列传二百三十五列传二百三十六列传二百三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八列传二百三十九列传二百四十列传二百四十一列传二百四十二列传二百四十三列传二百四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五列传二百四十六列传二百四十七列传二百四十八列传二百四十九列传二百五十列传二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五十二列传二百五十三列传二百五十四列传二百五十五列传二百五十六列传二百五十七列传二百五十八列传二百五十九列传二百六十列传二百六十一列传二百六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列传二百六十八(缺)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列传三百 土司二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