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上一章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夬 (卦名)柔也:语出《易经·夬》卦。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夬》的《彖》辞说:“夬,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 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古人按语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抟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内忧,就占它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体现。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 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

三十六计
佚名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第二计 围魏救赵第三计 借刀杀人第四计 以逸待劳第五计 趁火打劫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第八计 暗渡陈仓第九计 隔岸观火第十计 笑里藏刀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