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上一章

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

马植,字存之,凤州刺史勋子也。第进士,又擢制策科,补校书郎。由寿州团练副使三迁饶州刺史。开成初,为安南都护。精吏事,以文雅绚饰其政,清净不烦,洞夷便安。羁縻诸首领皆来纳款,遣子弟诣府,请赋租约束。植奏以武陆县为陆州,即柬首领为刺史。既而州部废池珠复生。以政最,检校左散骑常侍,徙黔中观察使。

会昌中,召拜光禄卿,迁大理。植自以誉望在当时诸公右,久补外,还朝不得要官,为宰相李德裕所抑,内怨望。宣宗嗣位,白敏中当国,凡德裕所不善,悉不次用之,故植以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迁户部,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

初,左军中尉马元贽最为帝宠信,赐通天犀带。而植素与元贽善,至通昭穆,元贽以赐带遗之。它日对便殿,帝识其带,以诘植,植震恐,具言状,于是罢为天平军节度使。既行,诏捕亲吏下御史狱,尽得交私状,贬常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起为忠武、宣武节度使,卒。

初,植兼集贤殿大学士,校理杨收道与三院御史遇,不肯避,朝长冯缄录其驺仆辱之。植怒,奏言:“开元中,丽正殿赐酒,大学士张说以下十八人不知先举者,说以学士德行相先,遂同举酒。今缄辱收,与大学士等。请斥之。”中丞令狐綯援故事论救,宣宗释不问。因著令“三馆学士不避行台”,自植始。台制:“三院还台,以一人为朝长云。”

杨收,字藏之,自言隋越国公素之裔,世居冯翊。父遗直,德宗时,以上书阙下,仕为濠州录事参军,客死姑苏。

收七岁而孤,处丧若成人。母长孙亲授经,十三通大义。善属文,所赋辄就,吴人号神童。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籓。收嘲之曰:“尔非羸角者,奚用触吾籓?”切当率类此。及壮,长六尺二寸,广颡深颐,疏眉目,寡言笑,博学强记,至它艺无不通解。贫甚,以母奉浮屠法,自幼不食肉。约曰:“尔得进士第,乃可食。”

涔阳耕得古钟,高尺余,收扣之,曰:“此姑洗角也。”既矞刂拭,有刻在两栾,果然。尝言:“琴通黄钟、姑洗、无射三均,侧出诸调,由罗茑附灌木然。”时有安涚者,世称善琴,且知音。收问:“五弦外,其二云何?”涚曰:“世谓周文、武二王所加者。”收曰:“能为《文王操》乎?”涚即以黄钟为宫而奏之,以少商应大弦,收曰:“止!如子之言,少商,武弦也。且文世安得武声乎?”涚大惊,因问乐意,收曰:“乐亡久矣。上古祀天地宗庙,皆不用商。周人歌大吕、舞《云门》以俟天神,歌太蔟、舞《咸池》以俟地祇。大吕、黄钟之合,阳声之首。而《云门》,黄帝乐也;《咸池》,尧乐也。不敢用黄钟,而以太蔟次之。然则祭天者,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祭地者,函钟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讫不用商及二少。盖商声刚而二少声下,所以取其正、裁其繁也。汉祭天则用商,而宗庙不用,谓鬼神畏商之刚。西京诸儒惑圜钟、函钟之说,故其自受命,郊祀、宗庙乐,唯用黄钟一均。章帝时,太常丞鲍业始旋十二宫。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古无韵字,犹言一韵声也。始以某律为宫,某律为商,某律为角,某律为徵,某律为羽,某律少宫,某律少徵,亦曰‘变’,曰‘比’。一均成则五声为之节族,此旋宫也。”乃取律次之以示

涚。涚时七十余,以为未始闻,而收未冠也。

以兄假未仕,不肯举进士。既假褫褐,乃入京师。明年,擢进士,杜悰表署淮南推官。悰领度支,又节度剑南东西川,辄随府三迁。宰相马植表为渭南尉、集贤校理,议补监察御史。收又以假方外迁,谊不可先,固辞。植嗟美为止。复为悰节度府判官。蜀有可县,直巂州西南,地宽平,多水泉,可灌粳稻。或谓悰计兴屯田,省转馈以饱边士,悰将从之,收曰:“田可致,兵不可得。且地当蛮冲,本非中国。今辍西南屯士往耕,则姚、巂兵少,贼得乘间。若调兵捍贼,则民疲士怨。假令大穰,蛮得长驱,是资贼粮,岂国计耶?”乃止。

始,周墀罢宰相,节度东川,表其弟严掌书记。俄而墀卒,悰辟为观察使判官,兄弟并在幕府。未几,假自浙西判官擢监察御史,而收亦自西川迁,兄弟同台,世荣其友。以详礼学改太常博士,而严亦自扬州召为监察御使。收因建言:“汉制,总群官而听曰省,分务而专治曰寺。太常,分务专治者也,所以藏天子之旗常。今旗常因车饰隶太仆,非是。”未及行,以母丧免。服除,从淮南崔铉府为支使。还,拜侍御史。夏侯孜以宰相领度支,引判度支案。迁长安令。

懿宗时,擢累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收议豫章募士三万,置镇南军以拒蛮。悉教蹋张,战必注满,蛮不能支。又峙食泛舟饷南海。天子嘉其功,进尚书右仆射,封晋阳县男。

既益贵,稍自盛满,为夸侈,门吏童客倚为奸。中尉杨玄价得君,而收与之厚,收之相,玄价实左右之;乃招四方赇饷数千诿收,不能从,玄价以负己,大恚,阴加毁短。知政凡五年,罢为宣歙观察使,不敢当两使禀料,但受刺史俸,留公藏钱七百万。韦保衡又劾收前用严譔为江西节度使,受谢百万,及它隐盗。明年,贬端州司马。吏具大舟以须,收不从,曰:“方谪去,可乎?”以二小舸趋官。又明年,流驩州,俄诏内养追赐死。收得诏,谢曰:“辅政无状,固宜死。今独一弟严以奉先人之祀,使者能假须臾使秉笔乎?”使者从之。收自作书谢天子,丐弟严死,奉先臣后。以书授使者,即仰鸩死。帝见书恻然,乃宥严,坐收流死者十一人。后三年,诏追雪其辜,复官爵。子钜、鏻。

钜,乾宁初为翰林学士,从入洛,终散骑常侍。鏻至户部尚书。

收兄发,字至之。登进士,又中拔萃,累官左司郎中。宣宗追加顺、宪二宗尊号,有司议改造庙主,署新谥,诏百官议。发与都官郎中卢搏以为改作主,求古无文,执不可。知礼者韪之。改太常少卿,为苏州刺史,治以恭长慈幼为先。徙福建观察使,又以能政闻。朝廷意有治剧才,拜岭南节度使。承前宽弛,发操下刚严,军遂怨,起为乱,囚传舍,贬婺州刺史。

假,字仁之,仕终常州刺史。收与昆弟护丧葬偃师,会者千人。

严,字凛之,举进士。时王起选士三十人,而杨知至、窦缄、源重、郑朴及严五人皆世胄,起以闻,诏独收严。累迁至工部侍郎、翰林学士。收知政,请补外,拜浙东观察使。收贬,严亦斥为邵州刺史,徙吉王傅。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卒。子涉、注。

涉,昭宗时,仕至吏部侍郎。哀帝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端重有礼法。方贼臣陵慢,王室残荡,贤人多罹患。涉受命,与家人泣,语其子凝式曰:“世道方极,吾婴网罗不能去,将重不幸,祸且累汝。”然以谦靖,终免于祸。注为翰林学士。涉已相,辞内职,为户部侍郎。

路岩,字鲁瞻,魏州冠氏人。父群,字正夫,通经术,善属文。性志纯洁,亲殁,终身不肉食。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文宗优遇之。居循循谦饬,若不在势位者。所与交,虽褐衣之贱,待以礼,始终一节。

岩幼惠敏过人,及进士第,父时故人在方镇者交辟之,久乃答。懿宗咸通初,自屯田员外郎入翰林为学士,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年三十六。居位八岁,进至尚书左仆射。

于是王政秕僻,宰相得用事。岩顾天子荒暗,且以政委己,乃通赂遗,奢肆不法。俄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目其党为“牛头阿旁”,言如鬼阴恶可畏也。既权侔则争,故与保衡还相恶。俄罢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承蛮盗边后,岩力拊循,置定边军于邛州,扼大度,治故关,取坛丁子弟教击刺,使补屯籍,由是西山八国来朝。以劳迁兼中书令,封魏国公。

始,为相时,委事亲吏边咸。会至德令陈蟠叟奏书愿请间言财利,帝召见,则曰:“臣愿破边咸家,可佐军兴。”帝问:“咸何人?”对曰:“宰相岩亲吏也。”帝怒,斥蟠叟,自是人无敢言。咸乃与郭筹者相依倚为奸,岩不甚制,军中惟边将军、郭司马尔,妄给与以结士心。尝阅武都场,咸、筹莅之,其议事以书相示则焚之,军中惊,以有异图,恟恟,遂闻京师。岩坐是徙荆南节度使,道贬新州刺史,至江陵,免官,流儋州,籍入其家。岩体貌伟丽,美须髯,至江陵两昔皆白。捕诛咸、筹等。岩至新州,诏赐死,剔取喉,上有司。或言岩尝密请“三品以上得罪诛殛,剔取喉验其已死”。俄而自及。

保衡者,京兆人,字蕴用。父悫,宣宗时,终武昌军节度使。保衡,咸通中,以右拾遗尚同昌公主,迁起居郎、驸马都尉。主,郭淑妃所生,懿宗所爱,而妃有宠,故恩礼最异,悉宫中珍玩资予之。俄历翰林学士承旨,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尚主至是裁再期。又进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

性浮浅,既恃恩据权,以嫌爱自肆,所悦即擢,不悦挤之。保衡举进士王鐸第,于籍、萧遘与同升,以尝薄于己,皆见斥。逐杨收,倾路岩,人益畏之。主薨,而宠遇不衰。僖宗立,进司徒。俄为怨家白发阴罪,贬贺州刺史,再贬澄迈令,遂赐死。

弟保乂,自兵部侍郎贬宾州司户参军。而刘瞻等坐主薨见贬者,偕复起。

卢携,字子升,其先本范阳,世居郑。擢进士第,被辟浙东府。入朝为右拾遗,历台省,累进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乾符五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拜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弘文馆大学士。携姿陋而语不正,与郑畋俱李翱甥,同位宰相,然所处议多驳。

初,王仙芝起河南,携表宋威、齐克让、曾衮皆善将,为招讨使。及威杀尚君长,贼炽结,益不制,乃以王鐸镇荆南,为诸道都统。携不悦。是时,黄巢已破广州,势张甚,表求天平节度使,诏宰相百官议。携素厚高骈,属令立功,乃固不可巢请,又欲激巢使战而败鐸,因授率府率。又徇骈与南诏和亲,与畋争,相恨詈,繇是罢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俄为兵部尚书。会骈将张璘破贼,帝复召携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及鐸失守,以骈代之,即按关东诸将为鐸、畋所任者,悉易置。内倚田令孜,而外寄戎政于骈,与夺惟所爱恶。

后病风足蹇,神智瞑塞,事多决于亲吏杨温、李脩,贿赂显行。及巢破淮南,璘战死,忠武兵乱,天下危惧,人皆咎携,始下诏以巢为天平节度使。诏下,贼已破潼关。明日,以太子宾客罢,分司东都,是夜仰药死。巢入京师,棺磔尸于长安市。子晏,天祐初为河南尉,柳璨杀之。

赞曰:卢携之败王鐸,私高骈,贼遂卷咸、镐而西,易若举毛,可谓朝无人焉。唐将亡,携为之鸱枭,宜天之假手于贼而磔其枯胔也。

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
本纪
本纪第一 高祖本纪第二 太宗本纪第三 高宗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本纪第六 肃宗 代宗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本纪第九 懿宗 僖宗本纪第十 昭宗 哀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志第一 礼乐一志第二 礼乐二志第三 礼乐三志第四 礼乐四志第五 礼乐五志第六 礼乐六志第七 礼乐七志第八 礼乐八志第九 礼乐九志第十 礼乐十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志第十三 仪卫志第十四 车服志第十五 历一志第十六 历二志第十七 历三志第十八 历四志第十九 历五志第二十 历六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 地理七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 百官四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志第五十 艺文四
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镇一表第五 方镇二表第六 方镇三表第七 方镇四表第八 方镇五表第九 方镇六表第十 宗室世系表第十一 宰相世系一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表第十四 宰相世系四表第十五 宰相世系五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列传第五 太宗子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列传第九 李密列传第十 王窦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列传第十三 刘斐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列传第二十 高窦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良嗣 弁)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列传第三十八 唐张徐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列传第四十 狄郝硃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列传第五十 苏张列传第五十一 魏卢李杜张韩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列传第八十 马浑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传第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硃韩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硃孙列传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硃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籓镇魏博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籓镇镇冀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籓镇淄青横海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籓镇宣武彰义泽潞列传第一百四十 突厥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吐蕃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回鹘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西域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奸臣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叛臣列传第一百五十 逆臣
字号大小
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