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上一章

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公礻石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

隋大业九年,入长白山,依贼左君行,不得意,舍去,转剽淮南,称将军。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祏胁谕曰:“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海潮惧,即以众下之。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将兵捕击,伏威与战,伪北,诱颢堕葭榛泽中,顺风纵火迫之,步骑烧死几尽。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轻之,召使并力。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破阵引伏威入幕,置酒,悉召酋首高会。伏威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复杀数十人,下皆畏服,公祏兵亦至,遂并其众,至数万。攻安宜,屠之。隋遣虎牙郎将来整战于黄花轮,伏威大败,身重创,与公祏财有众数百,亡去,行收卒得八千,与虎牙郎将公孙上哲战盐城,覆其军。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棱以精兵讨之,棱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棱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棱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棱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棱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棱走而免。

进破高邮,引兵度淮,攻历阳,据之,称总管。分兵徇属县,皆下,江淮群盗争附。伏威选敢死士五千,号“上募”,宠厚之,与均甘苦,每攻取,必先登,战罢,阅创在背者杀之。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宇文化及以为历阳太守,不受。徙丹阳,自称大行台。始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奸若盗及吏受赇,虽轻,皆杀无赦。上表越王侗,侗以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

是时,秦王方讨王世充,遣使招怀,伏威乃献款。高祖授以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豫属籍,以其子德俊为山阳公,赐帛五千段,马三百匹。伏威遣其将陈正通、徐绍宗以兵会,取世充之梁郡。又遣将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禽以献。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地,南属岭,东至于海。秦王已平刘黑闼,师次曹、兗,伏威惧,乃入朝。诏拜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留京师,位在齐王元吉上,以宠之。

伏威好神仙长年术,饵云母被毒,武德七年二月,暴卒。初,公祏反,矫伏威令以绐众,赵郡王孝恭既平公祏,得反书以闻。高祖追其官,削属籍,没入家产。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诏复官爵,以公礼葬,仍还其子封。

伏威有养子三十人,皆壮士,属以兵,与同衣食,唯阚棱、王雄诞知名。

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伏威据江淮,以战功显,署左将军。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棱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从伏威入朝,拜左领军将军、越州都督。公祏反,棱与南讨,青山之战,与陈正通遇,阵方接,棱脱兜鍪谓众曰:“不识我邪?何敢战!”其徒多棱旧部,气遂索,至有拜者。公祏破,棱功多,然颇自伐。公祏被禽,乃诬与己谋;又伏威、王雄诞及棱赀产在丹阳者当原,而赵郡王孝恭悉籍入之,棱自诉,忤孝恭。遂以谋反诛。

王雄诞,曹州济阴人。少强果,膂力绝人。伏威之起,用其计,战多克,署骠骑将军。

初,伏威度淮与李子通合,后子通惮其才,袭之,伏威被创堕马,雄诞负逃葭泽中,裒啸散亡,又为隋将来整所窘,众复溃。别将西门君仪妻王勇决而力,负伏威走,雄诞总麾下壮士十余人从之。追兵至,雄诞还拒,数被创,气弥厉,伏威遂脱。阚棱年长于雄诞,故军中号棱“大将军”,雄诞“小将军”。

后伏威令辅公祏击子通,以雄诞、棱为副,战溧水,子通败,公祏乘胜追之,反为所挤,士皆走壁。雄诞曰:“子通狃于胜,无营垒,今急击之,必克。”公祏不从。雄诞独提私卒数百,衔枚夜往,乘风火之,子通大败走,度太湖。武德四年,与子通战苏州,却之。子通以精兵保独松岭,雄诞遣将陈当率千兵出不意,乘高蔽崦,张疑帜,夜缚炬于树,遍山泽。子通惧,烧营遁,保余杭,雄诞追禽之。

歙守汪华在郡称王且十年,雄诞还师攻之,华以劲甲出新安洞拒战,雄诞伏兵山谷,以弱卒数千斗,辄走壁,华来攻,壁中奋殊死,不可下。会暮还,雄诞伏兵已据洞口,不得归,遽面缚降。苏贼闻人遂安据昆山,无所属,伏威使讨之,雄诞以邑险而完,攻之引日,遂单骑造垒门,陈国威灵,因开晓祸福,遂安即降。以前后功授歙州总管,封宜春郡公。

伏威入朝,以兵属雄诞。辅公祏将反,患其异己,纵反间,阳言得伏威教,责雄诞贰。雄诞素质直,信之,乃归卧疾。公祏夺其兵,遣西门君仪谕计,雄诞始悔寤,曰:“天下方靖,王在京师,当谨守籓,奈何为族夷事?雄诞虽死,谊不从!”公祏遂缢之。

雄诞爱人,善抚士,能致下死力,每破城邑,整众山立,无丝毫犯。死之日,江南士庶为流涕。高祖嘉其节,以子世果袭宜春郡封。太宗立,优诏赠左骁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曰忠。世果,垂拱初至广州都督、安西大都护。

张士贵,虢州卢氏人,本名忽峍。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隋大业末,起为盗,攻剽城邑,当时患之,号“忽峍贼”。高祖移檄招之,士贵即降,拜右光禄大夫。从征伐有功,赐爵新野县公。又从平洛,授虢州刺史。帝曰:“顾令卿衣锦昼游耳。”进封虢国公、右屯卫大将军。贞观七年,为龚州道行军总管,破反獠还,太宗闻其冒矢石先登,劳之曰:“尝闻以忠报国者不顾身,于公见之。”累迁左领军大将军。显庆初,卒,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李子和,同州蒲城人,本郭氏。为隋左翊卫,以罪徙榆林。大业末,郡饥,子和与死士十八人执丞王才,数以不恤下,斩之,开仓赈穷乏。自号永乐王,建元丑平,号其父为太公,以弟子政为尚书令,子端、子升为左右仆射,有骑兵二千。南连梁师都,北事突厥,纳弟为质。始毕可汗册子和为平杨天子,不敢当,乃更署为屋利设。武德元年献款,授灵州总管、金河郡公,徙郕国公。袭师都宁朔城,克之。又伺突厥虚实,阴以章闻,为虏逻骑所获,处罗可汗怒,囚子升,于是子和危畏,举部南徙,诏内延州故城。五年,从平刘黑闼有功,赐姓,拜右武卫将军。十一年,为婺州刺史,徙夷国公。显庆初,转黔州都督,乞骸骨,许之,进金紫光禄大夫,卒。

苑君璋,马邑豪也,以趫雄自奋。刘武周以兵入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守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废君言,乃至此!”即与共趋突厥。

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寇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岂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夷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鄣虏赎罪。

高祖遣雁门人元普赐金券,会颉利亦召之,意犹豫。子孝政谏曰:“大人许唐降,又贰颉利,自取亡也。今粮尽众携,不即决,恐衿肘变生,孝政不忍见祸之酷也!”即单骑南奔,君璋喻返之,召众与议。恒安人郭子威曰:“恒安故王者都,山川足以自固,突厥方强,我援之,可观天下变,何遽降?”君璋然之,执元普送突厥,颉利德之,遣以锦裘羊马。其下怨,投书于门曰:“不早附唐,父子诛。”孝政惧,欲自归,为君璋所拘。与突厥寇马邑,犯太原,边人苦之。见颉利政乱,知将亡,遂率所部降,颉利追,击走其兵。

入朝,拜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五百户,赐帛四千匹。君璋不晓书,然天资习事,历职有惠称。贞观中,卒。

罗艺,字子廷,襄州襄阳人,家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刚愎不仁,勇攻战,善用槊。大业中,以战力补虎贲郎将。辽东之役,李景以武卫大将军督饟北平,诏艺以兵属,分部严一。然任气,尝慢侮景,频为景辱。

天下盗起,涿郡号富饶,伐辽兵仗多在,而仓{广寺}盈羡,又临朔宫多珍宝,屯师且数万,苦盗贼侵掠,留守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不能支。艺捍寇,数破却之,勇常冠军,为诸将忌畏。艺阴自计,因出师,诡说众曰:“吾军讨贼数有功,而食乏。官粟若山,而留守不赈恤,岂安人强众意邪?”士皆怨。既还,郡丞出郊谒,艺执之,陈兵入,什住等惧,争听命。艺即发库赀赐战士,仓粟给穷人,境内大悦。杀异己者渤海太守唐祎等,威动北边,柳城、怀远并归附。黜柳城太守杨林甫,改郡曰营州,以襄平太守邓皓为总管,艺自称幽州总管。

宇文化及至山东,遣使招艺,艺曰:“我隋旧臣,今大行颠覆,义不辱于贼。”斩使者,为炀帝发丧三日。时窦建德、高开道亦遣使于艺,艺谓官属曰:“建德等皆剧贼,不足共功名,唐公起兵据关中,民望所系,王业必成,吾决归之。敢异议者戮!”会张道源抚辑山东,亦谕艺降,武德二年,乃奉表以地归。诏封燕王,赐姓,豫属籍。数与建德战,多所禽馘。秦王击刘黑闼,高祖诏艺弟监门将军寿以兵从,艺自率众数万破刘什善、张君立于徐河。黑闼引突厥入寇,艺复以兵与皇太子建成会洺州,遂请入朝。帝厚礼之,拜左翊卫大将军。

艺负其功,且贵重不少屈,秦王左右尝至其营,艺{疒只}辱之。高祖怒,以属吏,久乃释。时突厥放横,藉艺威名欲惮虏,诏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进开府仪同三司。艺内惧,乃图反,诡言阅武。兵既集,称被密诏入朝,军至豳,治中赵慈皓出谒,遂据州。帝命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击之,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谋诛艺,艺觉,执慈皓。岌居外,即攻之,艺败,弃妻子,从数百骑奔突厥。抵宁州,骑稍亡,左右斩之,传首,枭于都市。寿时为利州都督,亦及诛。

先是,济阴女子李,自言通鬼道,能愈疾,四方惑之,诏取致京师。尝往来艺家,谓艺妻孟曰:“妃相贵,当母天下。”孟令视艺,又曰:“妃之贵由于王,贵色且发。”艺妻信之,亦赞以反,既败,与李皆斩。

王君廓,并州石艾人。少孤贫,为驵侩,无行,善盗。尝负竹笱如鱼具,内置逆刺,见鬻缯者,以笱囊其头,不可脱,乃夺缯去,而主不辨也,乡里患之。

大业末,欲聚兵为盗,请与叔俱,不从,乃诬邻人通叔母者,与叔共杀之,遂皆亡命。众稍集,掠夏、长平。河东丞丁荣拒之,且遣使慰召。君廓见使,谬为欲归首者。荣轻之,因陈兵登山,君廓悉伏甲山谷中。荣军还,掩击,破之。又与贼韦宝、邓豹等掠虞乡,宋老生与战,君廓不利,保方山,老生列营迫之。君郭粮尽,诈请降,与老生隔涧语,祈请哀到。老生为感动,稍缓之,君廓一昔遁去。

高祖兵起,召之,不从。归李密,密不甚礼,乃归国。授上柱国、假河内太守、常山郡公,迁辽州刺史,徙封上谷,从战东都有功,为右武卫将军。诏劳之曰:“尔以十三人破贼万,自古以少制众,无有也!”赐杂彩百段。别下轩辕、罗川二县,破世充将魏隐,击粮道缑氏,沈米艘三十柁。

进爵彭国公,镇幽州。击突厥,俘斩二千,获马五千匹。入朝,帝赐所乘马,令自廷中乘以出,谓侍臣曰:“昔蔺相如叱秦王,目眦皆烈。君廓往击建德,李勣遏之,至发愤大呼,鼻耳皆流血,其勇何特古人哉!朕当不以例赏。”乃赐锦袍金带,还幽州。

会大都督庐江王瑗反,欲夺君廓兵以委王诜。君廓本绐瑗使乱为己功,乃从数骑候诜,留骑于外,曰:“闻呼声则入。”乃独款诜,诈曰:“有急变,当白!”诜方沐,握发出,即斩之,因执瑗。以功授幽州都督,瑗家口悉赐之,进左光禄大夫,赐帛千段。

居职不守法度,长史李玄道数以法绳督,猜惑不自安。会被召,至渭南,杀驿史,亡奔突厥,野人斩之。太宗顾前功,为收葬,待其家如初。御史大夫温彦博奏:“君廓叛臣,不宜食封邑,有司失所宜言。”乃贬为庶人。

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
本纪
本纪第一 高祖本纪第二 太宗本纪第三 高宗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本纪第六 肃宗 代宗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本纪第九 懿宗 僖宗本纪第十 昭宗 哀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志第一 礼乐一志第二 礼乐二志第三 礼乐三志第四 礼乐四志第五 礼乐五志第六 礼乐六志第七 礼乐七志第八 礼乐八志第九 礼乐九志第十 礼乐十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志第十三 仪卫志第十四 车服志第十五 历一志第十六 历二志第十七 历三志第十八 历四志第十九 历五志第二十 历六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 地理七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 百官四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志第五十 艺文四
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镇一表第五 方镇二表第六 方镇三表第七 方镇四表第八 方镇五表第九 方镇六表第十 宗室世系表第十一 宰相世系一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表第十四 宰相世系四表第十五 宰相世系五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列传第二 后妃下列传第三 宗室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列传第五 太宗子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列传第九 李密列传第十 王窦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列传第十三 刘斐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列传第二十 高窦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良嗣 弁)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列传第三十八 唐张徐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列传第四十 狄郝硃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列传第五十 苏张列传第五十一 魏卢李杜张韩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列传第八十 马浑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传第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硃韩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硃孙列传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硃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籓镇魏博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籓镇镇冀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籓镇淄青横海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籓镇宣武彰义泽潞列传第一百四十 突厥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吐蕃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回鹘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西域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奸臣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叛臣列传第一百五十 逆臣
字号大小
行距